【江山·根與魂】【星月】豫北喪葬習俗淺談(隨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當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場體面的葬禮就是對他(她)一生最好的告別。
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每個地方都形成了富有本地特色的喪葬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發(fā)源地的河南,更是擁有著傳統(tǒng)的喪葬文化和禮儀。
當死者撒手人寰之后,兒女們就要開始料理其后事了。首先第一步是哭喪。死者的女兒或者兒媳要抓緊時間給死者換上壽衣(老衣)。壽衣都是提前備下的,分為老式和現(xiàn)代樣式,老式的以清朝服飾為樣板,男的是瓜皮帽,長袍馬褂,一般以綢緞為面料,上面繡著各種圖案,里外一共有七層;女的是簪花帽,斜襟褂子,馬面裙,繡花鞋,也是以綢緞為面料,繡著各種圖案,也是七層?,F(xiàn)代樣式的種類就多了,男的有中山裝,西裝等,女的主要還是中式的棉襖棉褲,繡花綢緞面料,外面再加上一件大衣,中式鞋子,帽子就比較隨意了,但是不能用帶毛的帽子,據(jù)說用了帶毛的帽子下一世會轉(zhuǎn)生成帶毛的動物。給死者穿衣服要趁早,不然等尸體僵硬了就不好穿了,這個時候,兒女們即使有再大的悲傷也要忍著,只有給死去的老人換好壽衣,停好草鋪才能跪下痛哭,這就是哭喪。
第二步是報喪。第一個要告知的是后家,其他的親戚可以互相通知。報喪的一般是死者的侄子或其他家人,兒子因為要在家里料理喪事,再說我們這兒有個規(guī)矩:孝帽子壓著頭,不能亂進別人家的門,怕給人家?guī)砘逇?。等把死者停在了草鋪上,女兒還要回自己的婆家準備祭祀的東西,女人回到婆家,見到村里的長者都要跪下叩頭,村民們一看,就知道她的父親或者母親沒了,立刻問詢或者安慰一番。女人回到家,開始蒸白糕——這種糕分為兩層,雖然也盤花,但是不安紅棗,一做就是兩個,等蒸好白糕,女兒會再買一些香箔紙錢,然后帶著這些祭品再次來到娘家為老人守靈。
第三步是擇日。下葬的日子需要找算命先生,根據(jù)死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時辰,算命先生計算出下葬的日期和時辰,一般都在家里停靈三天或五天,也有停七天的。這幾天,死者會被安置在家里主房內(nèi)的草鋪上,在屋子中間用門板或者棺材板支一張床鋪,上面鋪著干草,所以稱之為“草鋪”。現(xiàn)在條件好了,如果天氣炎熱,會租賃一個恒溫棺,把死者放進恒溫棺內(nèi)。這幾天,會有親友陸陸續(xù)續(xù)來吊孝,直到下葬的頭天下午,所有的親友才會來到主家。
這期間,還有幾件事要辦。在河南北部的農(nóng)村,好多地方還時興土葬,辦白事也講究熱鬧和排場:這是一個人最后的一場事了,必須要隆重地送他(她)上路。要說排場,響子班和紙色必不可少。
響子班又叫“響器班”“黑響子”(因為他們一般都是下葬前一天傍晚過來,故而有此稱謂)。響子班的人數(shù)五到十人之間,有男有女,分為樂隊和演員,樂器有嗩吶、笙、鑼、镲、梆子等,后來緊跟時代,增添了電子琴、音箱等現(xiàn)代化樂器。響子班來了之后,被安排在院外,放上一張桌子,幾張板凳,他們就開始表演了,主要是吹奏一段段戲曲唱段或者流行歌曲,這時候親友還沒有來全,觀眾也少,演員表演也就不那么賣力。到了晚上,吃過晚飯,響子班就開始正式表演了——晚飯也有講究,喝過豆沫湯后,主家還要給響子班端上四盤下酒菜,一瓶酒,因此我們這兒招待客人從來不安排四個菜,戲稱其為“響子菜”。飯后,在樂隊的伴奏下,演員賣力地唱著一段段戲曲,親友們也可以另外花錢點戲曲唱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響子班不僅僅只是清唱,有的還會化上妝,穿上戲服,進行“彩演”;有的還唱流行歌曲,跳現(xiàn)代舞;個別富裕的人家,還一次請兩班響子班,我們這兒叫做“對班響子”,兩班響子非常賣力的PK,現(xiàn)場氣氛熱鬧非凡,有時候真的弄不清人們到底是悲傷還是高興,是在辦白事還是在辦喜事。
再說紙色,老人去世后,需要抓緊時間到紙色店預定紙色。紙色又稱為“紙扎”,是用紙扎的死者到陰間用的用品。包括一個相知樓子,就是古式的大官住的高樓大廈,分為好幾層,每一層都各具特色,金碧輝煌,上面還要扎上八仙等神仙,最底層有個圍欄,可以擺上死者的遺像;兩匹紙馬(如果男子娶的老婆多,紙馬也相應(yīng)增加),一對紙人,有的是金童玉女,有的是兵將,還有一對仙鶴,一對燈籠,金山銀山各一個等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紙色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汽車,飛機,電視,西式別墅,中式四合院,甚至麻將桌……現(xiàn)代人有的,也會給死去的人安排上。根據(jù)價錢的不同,相知樓子的大小高低也有不同,紙色的數(shù)量和種類也會有變化,這些紙色,一般會在下葬的頭一天送到主家,然后在院子里設(shè)好靈棚,一件件擺放好,紙色一擺,頓時有了辦白事的樣子了。
這個時候,安葬死者的墓地也會安排人去收拾了。我們那兒很多村子里都有負責白事的理事會,只要白事一出來,他們會立刻上場,安排村里的人們上事,而且分工明確,有在大鍋上做飯的,有端條板子的(負責招待親戚和舉行游街儀式出場),有抬重的(就是抬棺材)的,還有挖墓的。挖墓的會在下葬頭一天來到墳地,把提前奏好的墓挖開。我們這兒除非是急喪,就是人去世的太突然需要臨時奏墓,一般墳墓都是提前奏好的,以前人們多用青石奏墓,現(xiàn)在用磚奏墓的也不少,墳地的選擇和奏墓都有講究,是要提前找風水先生看塋地的。在挖墓時,有個鐵定的規(guī)矩,就是不能喊在墳墓里干活的那個人的名字,誰要是不小心喊了,會得罪那個人的,因為這是很大的忌諱。
到了下葬的頭天下午,死者的女兒和兒媳還要去給死去的去親人“暖墳”:就是拿著白面打成的面糊和鏊子,柴火來到墓地,在打好的墓穴里攤一個煎餅,煎餅熟了撕成四塊,扔到墓穴的四個角落;兒媳婦還要“抓富”,就是在墓穴里抓一把土,然后悄悄回到家里,把這把土放在水缸下面,在回家時不能跟任何人說話,據(jù)說這樣做死去的老人會保佑兒孫發(fā)財。抓富是兒媳婦特有的權(quán)利,女兒是不能抓富的。
到了下午,親友們基本上都來到主家了,一般朋友和單位同事的吊唁也在這個時段進行,理事會安排專人負責接待,有收受禮金,祭祀用品的,有記賬的,還有喪事司儀,負責親友的吊唁。家里的喪葬儀式開始陸續(xù)進行。首先是游街,響子班的樂隊走在最前面,排頭由兩個人抬著那個相知樓子,孫子抱著死者的遺像緊緊跟隨,后面依次是死者的兒子,孫子,本家侄子等,再后面就是女兒,孫女,侄女等女眷,親戚們跟在最后面。這個由數(shù)十人組成的喪葬隊伍身著縞素,看起來很是壯觀。隊伍沿著村子的主要干道走上一圈,一路上吹吹打打,讓死者最后在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再風風光光地神游一次,村民們也會走出家門圍觀,紛紛議論著死者的生平,慨嘆著生命的無常?;氐郊液螅瑫e行第一次祭拜儀式,司儀按照家人提供的親屬名單依次叫號,按照嚴格的規(guī)矩和順序向死者行跪拜大禮。
第一個出場的絕對是“后家”。在整個喪事上,后家是權(quán)威,有著至高無上的發(fā)言權(quán)。我們這兒的后家分為三種:一種是正根后家,就是女方的娘家人,娘舅,包括兄弟,弟媳,侄子等,如果他們對喪事不滿意,或者認為子女們虐待了死者,這時他們會想方設(shè)法刁難死者的兒女,提出很多過分的要求,所以,主家對后家絕對是畢恭畢敬,吃飯時專門有人負責端吃端喝,只怕他們會提出異議為難自己;另外兩種是上輩女方的娘家人和下輩女方的娘家人,稱為老后家和少后家,他們一般不會為難孝子們的,不過也享受著端吃端喝的特權(quán)。
主事的依次喊著親友們叩拜,先是后家,然后是親戚,朋友,最后才是自己家里的人。跪拜時一般是磕三個頭,起身時雙手作揖;如果是朋友或者是單位同事,可以不磕頭而改成行三次鞠躬禮。跪拜結(jié)束,家人會在相知樓子前擺好的供桌上擺上幾盤供菜,還有兩個大白糕,點上一對白燭,兒媳和女兒們跪在靈前,點上長明燈,不停地焚燒紙錢,為死者守靈。
到了晚上,響子班開始表演。以前農(nóng)村精神生活匱乏的時候,看響子班表演的村民很多,后來有了電視,有了手機,看響子班表演的人越來越少,但是并不影響響子班賣力演出,一開始是在院子外面表演,到了夜深了就進到院子里表演,直到十二點左右,主家發(fā)話讓停止了,響子班才能收工去休息。但是孝子和女兒們還要整夜輪流守在死者的靈前,陪死去的親人度過在家里的最后一個夜晚。
第二天一大早,就要舉行入殮儀式,就是把死者放進棺材里。在算好的入殮時間里,孝子們在后家的監(jiān)督下,為死者最后整理衣服,儀容,然后凈面——就是由一個家族長輩拿一個碗盛上清水,拿著棉球在水里蘸一下為死者依次擦拭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一邊擦拭一邊念念有詞:“擦擦眼,看四方;擦擦耳朵,聽八方,擦擦鼻子,聞供香;擦擦嘴,吃供牲……”擦完之后,還要讓孝子喝一口凈面之后的清水,以示孝敬。棺材內(nèi)要放七枚銅錢,死者鋪著綢緞褥子,蓋著綢緞被子,雙腳被拴腳繩緊緊系住,以防詐尸;一手拿著一塊糠餅子,一手拿著五谷糧食:傳說人死后去陰間要過好幾道關(guān),其中有惡狗嶺和金雞山,拿餅子是為了喂狗,拿五谷是為了喂雞,以免它們來侵擾死者。整理完畢,就要蓋棺了,匠人把木頭楔子一根根釘在棺蓋上預先留好的空隙內(nèi),孝子孝女們會哭著大聲喊道:“爹(娘),招呼著鏨兒??!”意在提醒死者的亡魂躲開木楔。木楔釘好,入殮儀式就完成了。
天亮后,親友們陸續(xù)來到主家,開始吃早飯。吃過早飯后,就要舉行隆重的喪葬儀式了。先是第一輪祭拜,按照昨天下午的次序再次向死者跪拜,然后開始舉行“上靈間席”的儀式。死者的兒子跪在靈前,因為時間長,一般都會讓他們跪在鋪好的褥子上,等著響子班的演員來上席。
響子班的演員端著一個條板,上面放著一盤菜,她先是在樂隊的伴奏下唱一段戲,然后再邁著扭捏的步伐來到跪在靈前的孝子身旁,由司儀把那盤菜端下來放在孝子頭頂上的條板上;然后第二個演員再次端著條板和另一盤菜,唱過一段戲后,也來到孝子身旁,由司儀把上次那盤菜放到靈前的供桌上,把這盤菜再放到孝子的頭頂上。因為跪著很辛苦,所以死者兒子多的話,由兄弟幾個人輪流來頂菜,直到把八盤菜全部頂完放到供桌上,上靈間席的儀式才算結(jié)束。在農(nóng)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在喪事上可以找到根源,如果家里沒有兒子,這些事需要關(guān)系最近的侄子或女兒來代替,那時候每個人看著心里都感到不是滋味的,所以,農(nóng)村人比較重視男丁,無后就是不孝。
靈間席上過之后,就開始“迎”了,這個環(huán)節(jié)應(yīng)該是展示家人和親友為死者準備的豐富供品的。迎分幾次進行,還是后家先迎,幾個串忙的拿著兩個條板,上面放著后家蒸的大白糕,響子班派出三四個樂手,一般是一個吹嗩吶的,一個捧笙的,還有一個打梆子的,后家的人跟在樂手和端條板的人后面,去大街上吹吹打打轉(zhuǎn)上一圈,就算“迎”過了,然后是女兒和侄女們迎,最后是家里人自己迎。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那些端條板的人可以要錢,要水,因為他們端著那么大的白糕游街實在太辛苦,所以也就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要東西,一般情況下孝子孝女們都會出錢的,這是最后一次為老人花錢了,大家都不會斤斤計較。
迎完后,就是喪事上最大的一個儀式——出殯。
按照算命先生定下的吉時,時間一到,就得抓緊時間出殯。在理事會的安排下,一家人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喪葬隊伍的最前面是響子班,相知樓子和死者的遺像緊跟其后,還有眾多拿著紙色的親友跟在隊伍兩側(cè)。第一隊是死者的兒子、孫子和侄子等,長子頭戴孝帶,身穿孝衣,腰系麻匹,這就是“披麻戴孝”,一手拿著哀杖,因為痛苦而哀不可支,哀杖可以讓他們支撐著身體,一手拿著老門鍋子——這個砂鍋自從死者停靈之后就擺放在靈前了,每次吃飯第一碗都要倒進老門鍋里。出了大門,長子要把手里的老門鍋子使勁兒砸在石頭上摔得粉碎,這意味著死者以后不再食人間煙火,和親人陰陽兩隔了。老門鍋子一摔,喪葬隊伍就要出發(fā)了。
跟在死者兒子后面的是女眷,女兒,兒媳,孫女,侄女等。長女懷里捧著蓮花盆,兒媳懷里抱著搖錢樹,眾孝子孝女們嚎啕大哭,一眾親戚走在喪葬隊伍的后面,最后面是抬著棺材的十幾個壯年男子,以前抬重是個辛苦活,現(xiàn)在人們直接把棺材放到三輪車上,直至到了車子難以通行的地方再由人力抬運。白色隊伍再次沿著村里的主干道繞街一圈,隊伍路過的人家會在門前燃起一堆干草,以示驅(qū)邪,防止死者的靈魂進入自己家里。這時,響子班拼命吹奏著一首首哀傷的曲子,孝子孝女哭聲驚天動地,這場景既熱鬧又哀傷,想起死者的過往,很多看熱鬧的村民也會忍不住流下眼淚。
到了村口,喪葬隊伍會停下來,再次舉行一次跪拜儀式,司儀按照名單叫著親友的名字,大家依次跪拜之后,親戚們就可以回家了,由死者的家人和親屬把死者送到墳地上安葬。
來到墳地上,還有一個“攔棺”的儀式。就是死者的兒子到墓地后,轉(zhuǎn)身迎著抬過來的棺材,伸出手去阻攔,表示不舍得讓死去的老人下葬,攔棺儀式之后,抬重的隊伍繼續(xù)前行,把棺材送到挖開的墳墓旁。在懂行的老人指揮下,棺材被緩緩地放進了墳墓里,然后那些穿忙的村民拿起鐵锨把挖出來的土回填進墳墓內(nèi),并堆起一個高高的墓堆,最后在墓前用石板支好墓臉石,安葬儀式就完成了。
最后,人們把帶來的紙色和花圈點燃,最后一次給死者行跪拜禮,跪拜結(jié)束,大家摘掉孝帽,脫去孝衣,就可以回家了。整個喪葬儀式到此結(jié)束。
此時主家的院子里熱鬧非凡,人們都在吃飯——當然是我們這兒辦事必須要吃的大鍋燴菜,人們邊吃邊聊,此時,很少看到誰的臉上露出憂傷,包括死者最親的兒女親人,好像剛才去世的這個親人已經(jīng)被大家很快就遺忘了——生老病死,這是每個人最后的歸宿,死也是每個人都必須要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看開了,也就想開了。
隨著親友漸漸離去,這場喪事也進入了尾聲。或許,人們都還無法接受一個生命的離去,只是把這幾天的忙碌當做了一場噩夢。只有在以后的日子里,再也看不到那個曾經(jīng)陪伴自己多年的親人,看到他(她)曾經(jīng)用過的物品,想起他(她)恍如昨日的往事,才會再次陷入深深的痛苦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