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回望昭君(散文)
在中國“四大美人”之中,不知為什么,對于有“落雁”之稱的昭君我總有一種說不清楚的情結(jié)。也許自己曾經(jīng)是駐守邊塞關(guān)隘的將士,目睹過昭君出塞的車隊;也許自己曾經(jīng)是南歸的大雁,驚艷過昭君美麗的容顏;也許自己曾經(jīng)是邊塞的子民,享受過昭君帶來的安寧;也許,自己曾經(jīng)是昭君的親人,飽受過離別的苦楚。
一
第一次聽到昭君的故事,大約是在七八歲時,母親所講的故事,應(yīng)該是民間最為廣泛流傳的版本:昭君被初選入宮,因為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被畫師故意畫丑,沒有被君王選上。在番邦(母親把所有的外族都稱為番邦)以戰(zhàn)爭威脅大漢朝時,朝臣們建議選一個宮女冒充公主和親來阻止戰(zhàn)爭的發(fā)生,被選的宮女就是昭君。在番邦迎親的時候,君王才發(fā)現(xiàn)昭君貌若天仙,但君無戲言,無法反悔,等迎親隊伍走了,君王便殺了畫師毛延壽。王安石在《明妃曲》中所寫:“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br />
十多歲時,隨母親去包頭市表哥家,表哥家住在臨近黃河邊的一個小村子里,比我小四歲的侄女給我講了一個昭君的故事。她說:昭君娘娘遠嫁塞外,白天面對大漠的漫漫黃沙,夜晚聽著滔滔的黃河,昭君娘娘言語不通,舉目無親,傷心不已就投河自盡了。昭君娘娘在投河前把自己化妝的粉盒壓在了一塊石頭底下,后來這里與黃河對面的達拉特旗便盛產(chǎn)一種叫大白粉的礦產(chǎn),這種大白粉礦質(zhì)地細膩潔白,經(jīng)過簡單地破碎過篩,過年的時候用來粉刷家里的墻壁,可以使家里發(fā)暗的墻壁潔白如新。侄女說,這大白粉就是昭君娘娘的粉盒變來的。侄女講的昭君故事,又在我的心底埋下了幾分悲涼。
隨著歲月的流逝,閱讀量的不斷增多,昭君不再是一個民間故事,不再是兒時留在心底的悲涼。在說不盡的情感中,我似乎看到了秭歸那個曼妙的女子,在溪水邊的奔跑,我似乎看見了昭君穿過史書上的滄桑,跨越了千百年向我走來。“敕勒川、陰山下”,隨著彼此權(quán)力的更迭,幾度看著漢旗迎風(fēng)獵獵,幾度聽著胡笳的蒼涼。昭君的傳說一半是南方巴楚文化的鐘靈俊秀,一半是北方塞外文化的蒼涼雄渾,正是如此,才能引起歷代文人的心靈共鳴。從古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到現(xiàn)代的郭沫若、翦伯贊、老舍,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二
回望昭君,心里總是感覺到一種千百年來沉淀下來的恥辱。金戈鐵馬,狼煙奔突,每一次戰(zhàn)爭總是給人民帶來無盡的痛苦與創(chuàng)傷,但對于和親我一直持反對態(tài)度。因為每一次的和親,都不是建立在和平的交往上,都有戰(zhàn)爭的陰影與政治力量的角逐在里邊,和親公主成了戰(zhàn)爭與政治力量角力后的犧牲品。從烏孫公主劉細君開始,漢代有多位和親公主遠嫁,大都在塞外苦寒之地孤獨終了一生,大部分都默默無聞地作了政治犧牲品,她們的故事,絕大多數(shù)沉寂在歷史的煙云中。和親公主大都有王室的血統(tǒng),而昭君卻是以民女的身份擔任和親的任務(wù),更讓人感到格外的心痛。統(tǒng)治者在向外擴張時,無論是游牧民族的鐵騎踏向中原,還是大夏的烽火燃遍塞外,每一次戰(zhàn)爭不僅給他國帶來禍患,同時也把災(zāi)難帶給本國,有哪一次戰(zhàn)爭,能給人民帶來安寧與幸福?我很喜歡戎昱的那首詠史(一作和蕃):“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我向往和平、熱愛和平,但如果是為了抵御異族的侵略,為了中華民族存亡,我則是堅決的主戰(zhàn)者。真正的和平,是不受任何力量脅迫的和平,是人民有尊嚴的和平;真正的和平,決不是奴顏婢膝的和平,決不是甘當亡國奴的和平。在一定的條件下,只有正義的戰(zhàn)爭,才可以給民族帶來希望、給人民帶來和平。
我知道戰(zhàn)爭帶來的“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慘烈,我知道戰(zhàn)爭帶來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的殘酷。我記得“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的威猛,我記得“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豪邁,我記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堅定,我記得“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悲壯!一個民族只有精神像山峰一樣挺拔,才會贏來真正的和平與安詳!
三
回望昭君,心里是和煦陽光般的溫暖,心里是春風(fēng)蕩漾般的寧靜與幸福。至今昭君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有著極高的地位,人民把昭君當神一般地敬仰,每每提及昭君,必尊稱為昭君娘娘。昭君出塞和親,傳播了漢族與匈奴和平美好的種子,對后世漢族與北方各民族友好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產(chǎn)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在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墓前樹有石碑,碑上題詞云:“一身歸朔漠,數(shù)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wèi)霍同?!比绻驹谌嗣衿砬蠛推桨捕ㄔ竿臍v史唯物觀的高度,昭君出塞也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在內(nèi)蒙古除了著名的昭君墓——青冢外,沿著黃河從鄂爾多斯市到包頭市,一直到呼和浩特市有十幾座昭君墓,人們都希望昭君能葬在自己的故鄉(xiāng),希望昭君娘娘一直護佑著故鄉(xiāng)的平安,讓故鄉(xiāng)遠離戰(zhàn)火,給故鄉(xiāng)帶來永遠的祥和。歷史學(xué)家翦伯贊先生說:“王昭君埋葬在哪里,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多昭君墓?顯然,這些昭君墓的出現(xiàn),反映了內(nèi)蒙古各族人民對王昭君這個人物從心底的敬仰,他們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因此我們無需探究昭君墓真?zhèn)?,重要的是要知道昭君永遠留在人民的心里。就像剪伯贊先生在《內(nèi)蒙訪古》中說得一樣:“在大青山腳下,只有一個古跡是永遠不會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昭君墓。因為在內(nèi)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團結(jié)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zāi)?,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
四
回望昭君,心里總是充滿了悲涼與凄苦,對于邊塞人民來講,昭君娘娘像神一般護佑著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但對于昭君來講無疑是一個凄涼的悲劇。讀李陵《答蘇武書》,一位著名的西漢將軍在塞外居住,常常是“不覺淚下”,更何況昭君是一位嬌弱的女子呢?昭君出塞的時候,南方已經(jīng)春暖花開,塞外卻是寒冬飛雪。昭君在《怨詞》中歌云:“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和親換來的是邊塞各族人民的安寧,但誰又會可憐昭君內(nèi)心深處的傷痛呢?每次讀昭君的《五更哀怨曲》,總會為昭君的滿腔幽怨,無限感傷落淚,人們總以為昭君出塞后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誰又知道她和呼韓邪單于的生活只持續(xù)了兩年,前夫死后,按照匈奴的習(xí)俗,昭君又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兒子雕陶莫皋,這嚴重違背了儒家思想的認知。十一年后,昭君的第二任丈夫又死去,昭君請求歸漢未被允許。昭君無法排解心中的郁悶,在哀怨絕望中服毒而亡,年近33歲。相傳昭君去世后,遠近的農(nóng)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自己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壘起了如今昭君墓。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黃,惟獨昭君墓上的秋草青色不褪,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據(jù)說這是昭君的怨氣所結(jié),所以叫“青冢”。正如李白“死留青冢使人嗟”對蒼穹的長嘆;杜甫“獨留青冢向黃昏”無奈哀怨;白居易“凝脂化為泥,鉛黛復(fù)何有?”落淚的惋惜。
五
時光荏苒,歷史的煙塵在慢慢消散,但誰又能看得清一位秭歸女子心中的哀傷與凄苦,或許,我們根本無法感知一個真實的昭君?;厥淄?,青冢,一座凄美的墳塋,一方神一樣的象征,一處邊塞人民的敬仰,一個千百年來無奈的嘆息!
附舊作《昭君怨》(古風(fēng))
羌笛吹罷出閨樓,琵琶音落美人愁。
雁門楊柳不逢春,陽關(guān)木犀總歸秋。
西風(fēng)卷簾月殘月,南雁不歸幽復(fù)幽。
黑水滔滔幾度夢,陰山蒼蒼怨難休。
雙魚難寄氈城路,雁書誰托濕玉鉤。
茫茫衰草山峨峨,漫漫黃沙五更秋。
月魂難歸留青冢,空聞環(huán)佩祭胡酒。
漢家若有男兒在,不教蛾眉淚空流。
(原創(chuàng)首發(fā))2024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