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與魂】【暗香】釋源之行(散文)
◎釋源之寺
洛陽白馬寺,被稱為“天下第一寺”“釋源”等。只因它是佛教傳入中國時,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
有幸,我來到了洛陽,來到了白馬寺。
來洛陽的第三天,我從龍門出發(fā),到白馬寺也要一個多小時的路程。這天天氣晴朗,萬里無云,反而多了一份暑熱。
白天雖是暑熱的,但阻擋不了我前往釋源之寺的心。剛到站白馬寺,人群擁至,人山人海,我跟在人群里,穿過馬路,繼續(xù)前行,左右兩邊商店林立,大都是小攤販,擺賣這大大小小的物件,或是大小長短不一的檀香,我穿梭在人群里,直接來到白馬寺檢票口。
頓時,眼前的人更是摩肩接踵,萬人空巷。不過都井然有序的排著隊,進門檢票。我跟隨其中,掃了碼進了門,再直走才是白馬寺進寺的大門。
寺門前更是游人如織,萬頭攢動。有的正在點香祈福,有的三五人正以“白馬寺”為背景來拍照,有的正在給孩子講“白馬馱經(jīng)”的故事。我了了拍照留念,早已迫不及待地走進白馬寺的大門。一走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國式建筑的寺廟,灰頂紅墻,綠樹兩旁,香煙裊裊,猶如佛家仙境,可無奈游客眾多,步履艱難。我擇另處人群較少的路,來到天王殿后的大佛殿前,依舊門庭如市,我抬頭看了看大佛殿,佛像莊嚴肅穆,和藹的面容正接受游客的朝拜。我沒有過多停留,了了所見,便往后面走去。
因為此次的釋源之行,重在觀看其他三國的佛教建筑。
白馬寺是世界唯一一座有中、印、泰、緬四國合一的寺廟,并且保留著四個國家不同的佛教建筑。
我跟著人群,先來到泰國佛殿苑。走進苑里,猶如走進異國他鄉(xiāng)的泰國,苑內(nèi)有舍利塔、四面佛等。四面佛佛身金碧輝煌,端坐其中,四頭八臂,姿態(tài)相同。而點香朝拜的游客也是絡繹不絕,據(jù)說四面佛四面祈求各有不同,正為生意興隆,左為姻緣美滿,右為平安健康,后為財源廣進等寓意。因此,四面佛才會受游客所篤信。其實,四面佛在泰國也有舉足輕重的信仰地位,而且泰國幾乎信奉佛教,還將佛教作為規(guī)范,涉及國家、教育、生活種種。佛教也就成為了泰國國教,首都曼谷有著“佛廟之都”的稱謂。
四面佛的后面就是大佛殿,供奉的釋迦摩尼佛像,觀看了一會兒我就來到緬甸佛塔苑。
緬甸佛塔建筑為大金塔,金頂白墻,仿的是曼德勒皇宮。我沿著樓梯而上,走進塔內(nèi),共有四尊佛像,佛身素白,為白玉佛像,但依舊給人一種莊重肅穆親和之感。這四尊佛像都是釋迦摩尼佛像,但為不同法相。佛有法相多種,而佛塔里陳列的是釋迦摩尼佛成道、說法、布施、禪定四種法相佛。
看過白玉佛像后,才知道佛教也被定為緬甸國教。領略緬甸佛塔苑后,來到最后一苑,印度佛殿苑。佛教發(fā)源地并非如今的印度,而是古印度,如今的尼泊爾藍毗尼,藍毗尼也被稱為“佛祖的故鄉(xiāng)”,是佛教圣地之一。
印度佛殿苑內(nèi)有大佛殿、回廊等建筑。還沒等我走進佛苑,印度佛教建筑呈現(xiàn)眼前,外墻圍合,雕刻精美,布局整齊,別具一格。我走進大門,一座穹頂圓形的佛殿映入眼簾,墻壁和石柱上有精美的浮雕。原來,佛苑是根據(jù)桑奇大塔仿建而成,殿內(nèi)供奉的是釋迦摩尼坐像。走過佛殿一圈,殿內(nèi)石壁雕刻著許多小佛像,此時猶如踏入雷音寺聆聽萬佛講經(jīng)……走出佛殿后門,漫步在回廊里,古樸典雅,靜謐清幽,一廊雕刻著釋迦摩尼佛的故事,頓時仿佛身在西方國度,感受著佛之意境。
白馬寺,一座世界唯一有四國風格的佛教建筑的寺廟,入選“洛陽八景”,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才子懷英
知道狄公,是源于《神探狄仁杰》這部電視劇。其中,《神探狄仁杰之<無頭尸案>》印象最為深刻。
這部電視劇的第一季在2004年8月播出,直至如今,也快近20年的時間了,那時候我還剛上小學二年級?!渡裉降胰式堋芬怀觯敃r可謂風靡一時,剛識字的我也總跟著父親看這部電視劇。父親大都不讓我跟著看,因為這是一部懸疑劇,電視里好多情節(jié)都比較血腥,殘忍和恐怖。
也是從那時起,我知道了狄仁杰這個人物。直至來到了白馬寺,來到了他的陵墓。
狄仁杰陵墓位于白馬寺東南側(cè),我走出白馬寺,再往左側(cè)走去,也就是東南側(cè)。東南側(cè)這邊倒是游客不多,反而多了一份靜謐。曲徑通幽,穿過“慧日恒明”,再右拐就到狄仁杰陵墓,一個偌大的墳冢映入眼簾,我踩踏青磚,來到陵墓的前面。墓碑寫著“大唐名相狄梁公墓”,左右兩邊各有一石碑,左為詩碑和記事碑,右為“有唐忠臣狄梁公墓”石碑。在墓前還擺著不知道放了多久的橘子之類的貢品……
我沒有著急離開,而是站立其中,思索著這位才子懷英的生平。
狄仁杰,字懷英,今山西太原人,曾兩度官至宰相。
狄公能官至宰相,那是因為他從小刻苦學習,專心致學,才有先后曾任判左、刺史等職,在天授年間,升為宰相。他一生剛正不阿,直言敢諫,也得到武則天的賞識。而他還有最大的特點,就是天賦異稟,斷案如神。知道狄公的,應該大都是通過影視劇才知道的,但影視劇畢竟是影視劇,有對人物過渡渲染的成分,那么在真實的歷史上,他是否是一個神探呢?
其實在《舊唐書·狄仁杰傳》中有記載,之前稱為《唐書》,是唐朝國史由吳兢和韋書所撰寫。與歐陽修等所編著的《新唐書》做區(qū)分,便把《唐書》改為《舊唐書》。
其中記載過,狄仁杰任大理寺丞期間,曾判決大量陳年舊案,涉及萬人有余,卻無一人喊冤叫屈。除了斷案如神,還有其政治才能,在李治在位期間,因兩位將軍砍伐“柏樹事件”,狄仁杰直言敢諫,用歷史故事成功規(guī)勸李治處理此案,他善于引用且還能夠把握帝王心里,可謂智慧非凡。
據(jù)說,武則天在晚年想立本家侄子武三思為儲君,狄仁杰提出“親生兒子將母親供奉在高廟”的建議,讓武則天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李顯,從建議中可以看出狄仁杰的智慧,大唐李家才得以繼續(xù)稱帝……
狄公性格剛正,為官為政,都是秉持本心,以其聰明才智,上得帝王歡喜,下至百姓稱贊,他不朽的精神值得后人的我們學習與弘揚。作為唐朝本家李姓的我,此時站在狄公墓前,向狄公“將大唐還給李家”,向他生平的功績而深深鞠躬,滿懷感激之情!
◎齊云古往
從狄公墓繼續(xù)沿小路前行,上了樓梯,走過天橋,頓時豁然開朗,眼前是另一處大雄寶殿。這里游客寥寥無幾,多了清幽寧靜之感,來到大雄寶殿面前,一座古樸典雅的寺廟呈現(xiàn)眼前,佛家講清凈之地,這里與白馬寺的熱鬧非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拍照留念之后,便繼續(xù)前行,來到了一座塔前。塔的四周多了游客,都在圍繞著塔轉(zhuǎn)圈,我走近一看才知道,原來是地上的青磚雕刻著蓮花的形狀,都被踩出了深深的印記。相傳釋迦摩尼佛出世時,便是一步一蓮花,而游客們也圍繞齊云塔,腳踩青磚蓮花,是在祈福平安的寓意吧!
齊云塔,始建東漢,歷經(jīng)朝代更替帶來的戰(zhàn)亂,齊云塔幾乎被毀。直至五代后莊武李王造九層木塔,北宋末年木塔慘遭火劫,被燒毀,金大定年間重新修建,便是如今看到的磚塔。走近塔身,磚磚所建,逢層便向外延伸,共有十三層,為方正的塔身,各層還掛著塔鈴。我來到塔前,有游客正在點香朝拜,可朝拜卻無佛像,塔前只有撰寫“釋迦舍利塔”字樣,莫不是在拜塔嗎?
相傳,東漢漢明帝來白馬寺拜見高僧攝摩騰,詢問其寺廟東南是什么房舍?高僧說,并沒有什么房舍,只有一個高大的土丘,在周代就有,也無法鏟除,有時還發(fā)出陣陣光芒,被百姓稱作圣冢。又繼續(xù)道,釋迦摩尼佛圓寂后有遺留舍利子,阿育王將其舍利子安放“四萬八千”處,而在中國有十九處,想必這土丘就是舍利子安放的十九處之一吧!
漢明帝一聽很是歡喜,帶著眾人前去禮拜,果然土丘發(fā)出陣陣光芒,隨即讓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在此土丘修建佛塔。因此,中國第一塔齊云塔便出現(xiàn)了,而向塔朝拜的人們,應該拜的是安放在土丘里的舍利子吧!
齊云塔見證了中國封建朝代的更替變遷,在戰(zhàn)爭中毀滅,又再次重生。如今的齊云塔不會再遭受毀滅了,因為在如今的國度不會再發(fā)生戰(zhàn)亂了。
我不舍地望向齊云塔,轉(zhuǎn)身離開了,回到白馬寺大門前。在返回之前,我還來到了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冢鞠躬禮拜。一是感謝兩位天竺高僧遠赴東漢,為傳播佛教做貢獻。二是東漢皇帝為他們而建造中國佛教第一寺的白馬寺齊云塔,才遺留至今,為后人所觀瞻。三是翻譯了中國第一本漢字佛經(jīng)《二十四章經(jīng)》。
此次釋源之行,我看到近兩千年歷史的白馬寺,看到了一代名相狄公,還看到身為天竺人的高僧們,為佛教做出的貢獻,為中國翻譯第一本漢字經(jīng)書。我們要繼續(xù)保護這座近兩千年歷史的釋源,還要學習狄公的精神,更要銘記兩位高僧所付出的一切。
(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