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朝山頂去(隨筆)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開始喜歡上文字,有人說現(xiàn)代不需要文學,也有人說喜歡文學的是孤獨、自命清高或者自我陶醉的,而我只覺得文字是寧靜溫暖的,像家鄉(xiāng)靜靜流淌的小河,像東山上升起的暖陽,也像小時候牽著路燈家人圍坐著掰玉米殼,躺在玉米殼堆里睡著的安全感。這與別人的觀點或者與我的生活并不沖突。
我出生在一個偏遠的彝族小山村,對的,就是以前大家經(jīng)常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里看到的,或是湖南衛(wèi)視《變形記》里看到那種小山村,但從有記憶開始,變化是一年比一年大。記得奶奶說過,她們以前住的是用竹條編制而成的竹屋,應該和老人去世畢莫念經(jīng)時坐的一樣吧,加上改革開放之前民族歷史使然,難以想象以前的先輩們是如此的貧苦。后來住的是土房,就是用細膩的黃土筑砌而成的,上面蓋的是石板,記憶中很小的時候居住過一段時間,那時候父親剛過世沒多久,母親也剛改嫁,以前的老房子承載見證了太多悲離與痛苦,兄妹兩人和奶奶住上了伯父臨時修建的土房。再后來,又住上了瓦房、樓房,生活變化也應了鄉(xiāng)親父老說的“共產(chǎn)黨瓦吉瓦”。我與妹妹命苦,最讓我痛心的是一生中對父親這個角色很陌生,現(xiàn)在已到可以成家立業(yè)的年紀,每每酒精下肚,總禁不住想到我從七歲那年開始到我化為一縷青煙,父親都不會參與我的人生,難免悲痛萬分,但也幸運有親人幫扶,不至于淪落到吃不飽穿不暖,也有書讀,我也才有機會在電腦面前敲打著我的記憶,以至于心懷感恩地活著。生活不會戲弄你,會給予你收獲與成長,相反,如果生活把我推入更苦更深的深淵,也許我會比現(xiàn)在更加懂得人生的真諦吧,在我熱烈的24歲,我也常取笑自己,怎么跟飽經(jīng)滄桑的中老年人一樣,我才剛剛開始步入苦難啊,以后還有夠我受的吧。
前段時間妹妹做手術,母親也來照顧,與母親幾年未見,以前稍顯年輕的時候還稍微梳妝打扮打扮,現(xiàn)如今額頭上多了幾道紋,頭頂也爬上了一縷白色,不禁想起那句“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跟許多老鄉(xiāng)一樣,來到省城,因為不識字,母親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看到一臺沒看過的自動售貨機會駐足觀看,點外賣也會讓她很好奇,走在路上也顯得拘謹,但對自己孩子從不會吝嗇,還裝出很自在的樣子,生怕給自己孩子丟臉,我心里不免有些難過,也不禁想起家鄉(xiāng)人,一生為了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風吹日曬,以至于許多父輩都患有關節(jié)炎或者內(nèi)風濕等病痛,他們有些人一輩子沒見過繁華都市,沒吃過海鮮鮑魚,從來不會用手機操作游戲人物,也不會理解一瓶酒要幾千上萬,更不會看懂莎士比亞。跟許多人一樣,我也十分熱愛我的家鄉(xiāng)及我的民族。我們那個地方從小到大,山里人純樸,讀書少,父母那一輩頂多識幾個字,也有家里條件稍好的會讓孩子讀完中專。聽伯伯講過,以前他們那一輩讀書還要徒步翻山越嶺,去石棉買米面來回走一百公里路,一件衣服穿好幾年,弟弟妹妹就盼著哥哥長大,因為長身體衣服小了就傳給弟弟妹妹穿,擁有一雙幾十塊的皮鞋是最奢侈的東西,而且只會在最重要的場合穿,還時不時當寶貝一樣擦拭。二伯在外讀書,家里沒錢,生活費沒有了自己跑去賣血當生活費,以前的人很苦,但后來也都逐漸穩(wěn)定。家鄉(xiāng)父老最深的觀念就是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到砸鍋賣鐵都要讓孩子讀書的地步,想讓孩子考工作考編制,同輩人一畢業(yè)也只想著考個穩(wěn)定工作,可不想自己每日虛度,或者得過且過。外人對山里人或者少數(shù)民族多少是有點偏見的,相信大家也深有體會,但“存在即合理”,很多彝族青年深受環(huán)境影響,對外界了解本來就少,年輕人好奇心重,抖音快手等網(wǎng)絡博主網(wǎng)紅為博眼球的低俗言論,不乏許多效仿的低俗行為,讀書讀到高中大學,從山里走到城市,環(huán)境變化,上網(wǎng)、賭博、喝酒、打架斗毆成了專屬詞,休息放假聚會邀約,燈紅酒綠,互相攀比,同齡人之中流行著所謂的社會話術,成為了城里人口中素質(zhì)低下的“野蠻人”“鄉(xiāng)下人”,也有懂得努力上進的,體諒父母的,但又不付諸行動,或借口于環(huán)境、運氣,甚至陶醉于自我安慰,欺騙自己,欺騙父母。我們沒有富裕的家庭,沒有高質(zhì)量的成長環(huán)境,但我們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權利。我不覺得我應該或者正在擔負這時代和民族使命,看起來也很荒唐,我也不夠資格,全憑對家鄉(xiāng)和民族的情感,新時代的青年生活,像托爾斯泰所說的,像一輛從山坡疾馳而下的馬車,不知是馬拉著車,還是車推著馬。我也不覺得我的民族野蠻或是作為所謂的“鄉(xiāng)下人”而丟臉,我的民族有著幾千年的優(yōu)秀文化,有許多了不起的人物事跡,也有許多優(yōu)秀的人才,走出大山,甚至走出國際,成就一番本領,也有背后默默保護傳承發(fā)揚民族文化的工作者和發(fā)聲者,我們尊崇尊老愛幼,尊崇家國情懷,熱愛和平團結,民族的人文歷史、語言文字、婚喪嫁娶等民族文化,還有經(jīng)典的彝文古訓,蘊含著先輩們的智慧,我相信每個族人都有同感,父輩的訓誡與母親的慈言讓每個在外的彝族兒女感到無比的溫暖,每當想家之時我都會聽海日烏芝的《祖先》, 它會讓我洗滌內(nèi)心的雜亂,平靜煩躁的思緒,我們不該嫉妒別人的身世、財產(chǎn)或者豐富的經(jīng)歷,我們該嫉妒的是別人的用心,努力和積極向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的父母用長滿老繭的雙手把我們送出大山,寄托自己的心愿和希望,我們這代青年,肩上扛著的是時代使命與責任,身上背著的是父母的殷切期望,我們雖然改變不了時代,改變不了環(huán)境,但我們可以順應時代,適應環(huán)境。認清自己,找準定位,傳承發(fā)揚優(yōu)秀文化,去除糟粕,抵制惡俗陋習,像一只鷹一樣,擦亮自己的心靈和眼睛。要在熱烈的青春年紀,去勇敢追隨先祖的智慧,完成自己的使命,去拉著一車的希望朝山頂去。
(編者注:百度檢索為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