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fēng)】美,其實很簡單(散文)
男人有陽剛霸氣之美,女人有陰柔婉約之美,嬰兒有純真可愛之美,老人有睿智平和之美。
美無處不在,卻各有千秋。比如朝陽有光芒四射、燦爛輝煌之美,夕陽有四壁合圍、落日熔金之美;高山有高大巍峨、氣勢險峻之美,山巒有逶迤連綿、波浪起伏之美;大海風(fēng)平浪靜時有蔚藍(lán)深髓之美,波濤洶涌時有波瀾壯闊之美。
牡丹莊重艷麗,小草樸實可愛;小溪清澈跳躍,峽谷奔騰咆哮;大江平緩寧靜,瀑布絕處逢生,氣勢凌厲震撼。
恰當(dāng)時機的一枝獨秀,更是美上加美。比如百花叢中的一抹綠,比如繁華處的曲徑通幽,也比如萬木蕭條下的雪里紅梅。
美無處不在,卻又因欣賞角度不同,而展現(xiàn)出不同的美。
在老農(nóng)眼中沉甸甸的麥穗,黃澄澄的玉米棒子是世上最美的風(fēng)景,在攝影家眼里錯落有致,高低起伏的曲線是大氣磅礴之美,野性之美;在畫家筆下赤橙黃藍(lán)紫,五顏六色是絢爛之美,斑斕之美。就像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像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那青綠只有第一,不敢再有第二。
在詩人筆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粗礦之美,“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是夏花絢爛之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清麗高潔之美,“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動態(tài)之美,像杜甫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孤獨之美,“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凌亂之美……
當(dāng)然,有些美是一般人看不見體會不到的。就像行色匆匆的行人看不見日月之美,久居鬧市之人體會不到孤獨之美,兇神惡煞之人看不到良善之美。
美是骨子里的善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是海納百川的胸懷,是以愛之名不離不棄的守護和陪伴。記得去年曾一度霸屏的一對九十多歲的老人的日常生活讓多少人動容不易。那白發(fā)蒼蒼互相扶持,彎腰駝背的身影濕潤了多少路人的眼睛。特別是老人預(yù)感到自己時日不多時竟然給老伴砍好了一院子的柴火,并碼得整整齊齊。此情此景,禁不住讓人潸然淚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走后的第二天老奶奶喂完雞鴨后躺在老人身邊也一塊兒去了。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細(xì)想想,世上還有什么比這更美好的事兒呢!
永遠(yuǎn)記得這樣一個鏡頭:某一天的某一個早晨,我在濱河路園區(qū)溜達,看見一位母親領(lǐng)著她蹣跚學(xué)步的孩兒在林蔭道上的洋槐樹下玩耍,孩兒手舞足蹈盯著芍藥花上忙忙碌碌采花的蜜蜂,而年輕的母親卻一臉慈愛的護著她懷里的孩兒。斜斜的陽光透過枝葉縫隙打在母親的臉上、身上,像給披上了一層金輝色的外衣,圣潔而美麗。
我恍然記起這個鏡頭也曾在我生命里不斷地出現(xiàn)、重疊。早在二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也曾這樣看著我咿呀學(xué)語的孩兒一邊跌跌撞撞的奔向我懷里,一邊用他軟軟的奶音一聲聲地叫著媽媽。當(dāng)然,再更早的以前,我也用同樣這樣的姿勢撲向另一個女人,我想當(dāng)時的她一定也是用同樣的方式保護著我一步一步長大。
羅丹說過一句至理名言:“世界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br />
美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心里。眼睛是一扇打開世界的窗口,你若眼里有光,一切都顯得那么美好,整個世界都充滿溫暖和善良。年青時期曾讀過一則這樣的小故事:蘇軾與他的好友佛印談佛論道。佛印問蘇軾:你看我像什么?蘇軾道:我看你像一坨屎。蘇軾反過來問佛印道:那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蘇軾不解其意。佛印說,因為我心里住著佛,所以看誰都像佛。蘇軾大窘。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王國維大師在《人間詞話》里提到,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人的一生必要經(jīng)歷從孩童時期的懵懂純粹、青年時期的迷茫不甘和困頓困惑,再到中年過后的豁達通透和釋然。用一顆慈悲心看世界,人人都是佛,人人都可以成佛。一個眼里有光的人,他(她)的心里本身就住著一個春天。一株草,一棵樹,一只鳥兒,甚至一只螞蟻……世間萬物都值得尊重和理解。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美,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