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征文“沉淀的歲月”】鄉(xiāng)村年事(散文)
農村的年過得快,正月初七剛過,年事活動好像就結束了,人們的生活又回歸到了既往模式。村里驟然間變得冷冷清清,庭院里空空蕩蕩的,偶然可見老人孤獨的身影在晃動。放過的煙花和鞭炮的殘渣,被早春乍暖還寒的風,挾裹著游來蕩去,貼在門兩側的朱紅對聯靜默無語,似乎還沉浸在剛剛過去的喜慶和熱鬧中。
年短月長,過好日子是莊戶人家畢生向往的事情。學生娃們準備著去學校上學了,青年人要去城里打工了,農人扛著鋤頭下到了田地里。各就其位,各謀其事,一切又恢復到了年前的模樣,這就是生活的本真,在千千萬萬鄉(xiāng)里人的意識中,過年只是生活的一個節(jié)點,或者說是一段美麗的插曲而已。
1.“臘八”吹響了過年的號角
“過年”是傳統習俗,我個人的理解,這里的“過”指的是慶?;顒?,這里的“年”指的是正月里的每一天。為了過好新年,人們煞費苦心,“臘八”剛過就開始行動了。
跟年集,置辦年貨是從“臘八”開始的,首當其沖的應該是買新衣服。迎接新年的到來,必須以嶄新的面貌出現。舊時代的人們,崇尚勤儉,基本上都是扯布拿回家自己做衣服;現在的人好像不會做衣服了,都是去商場買現成的品牌衣服,雖然價格貴了點,但是挺恰時尚的優(yōu)勢戰(zhàn)勝了一切,無所顧忌的掏錢購買最終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給娃娃買衣服是愛的體現,給老人添置衣服,則是孝道的彰顯,鄉(xiāng)里人的年事實在不容易啊,承載著太多的情感寄托。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吃是生活的頭等大事。在某些人潛意識意中,人是被分成三六九等,生活是有貧富好壞之分的。稀者為貴,家常便飯人都會做,自然就不怎么珍貴了,顯得珍貴的倒是那些不經常吃的食材。我也加入到了置辦年貨的隊伍中,來到蔬菜飲食市場,各種菜品琳瑯滿目,菌類、海鮮類、肉類應有盡有。仔細思量,人的生活習慣基本上都是后天養(yǎng)成的。我覺得習慣的養(yǎng)成,與每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試想生活在海邊的人,他還稀罕海鮮嗎?同理,生活在游牧民族地區(qū)的人,是否還認可牛羊肉就是珍貴食材呢?所以,符合既往飲食習慣、利于胃腸消化才是明智的選擇,總之,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食材。
年的歷史淵源流長,關于年的傳說,早已演繹成了美麗的童話故事。人們花了那么多的錢財,辭舊迎新,慶春納祥,怎能悄無聲息呢?花了的錢要聽到回音,于是過年便有了鞭炮噼里啪啦的響動,或許還有其他因素的疊加吧,但我覺得有這一條就足夠了,接地氣,很實在。禁放多年了,民俗的使然還得買盒鞭炮,但門面房的大商店的店主懼怕稽查隊來處罰,硬是不敢銷售,街道上推著三輪車的小商小販卻來去自如,目前這樣的形勢下,也只有他們敢售賣鞭炮了!
紅紅的春聯足以撐起門戶的體面,更是一個家庭節(jié)日里亮麗的風景。工業(yè)化生產的對聯在街道旁臨時搭建的帳篷里,被售賣者有條不紊地懸掛著,它們宛如從天而降的彩虹,既有金粉渲染的富麗堂皇,又有翰墨營造的傳統韻律。懷揣書法美夢的農民劉某,每年臘月二十已過,就會蹬著三輪車把自己的“家當”拉到街道繁華地段擺開,這是要準備書寫春聯了!老劉的家當很簡單,一張3×6的木板,一個用來盛墨的粗瓷碗,一沓中國紅的帖紙,一支毛筆,一桶墨汁。他說近幾年啥都難做,需要手寫春聯的人越來越少,可自己二十多年養(yǎng)成的習慣難以改變啊,每年到了臘月時間,不出來寫對子心里好像擱著石頭一樣難受啊。
臘月是正月的前奏,所謂的跟年集,就是以過年為中心,置辦所需要的商品物資。年事的內涵相當廣泛,既包括了前面提到的衣服、食材、鞭炮、對聯,還有走親戚的禮當、招待親朋的年饃饃等等。
2.“走親戚”是煙火氣息的助推劑
關于過年,有一個禮俗活動自始至終貫穿其中,那就是走親戚。
關于走親戚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內涵也跟著豐富了起來,比如給領導拜年,探望志同道合的朋友等等。老祖先關于走親戚,早早就定下了規(guī)矩,“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總之,走親戚是過年活動中最為隆重的一個亮點,你來我往,熙熙攘攘,就連客運事業(yè)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每到年關來臨竟然都會出現道路的擁堵和返鄉(xiāng)的高潮!
走親戚,是不能空著手去的,而是要帶著禮品。關于禮品又有講究,根據親緣的遠近、關系的疏密,有普通型的,有珍貴型的,還有特殊型的。所走的親戚如果家里有老人,禮品通常以能滋補、有營養(yǎng)的奶蛋水果輔食為主,當然搞特殊產業(yè)者有時所帶的禮品也比較特別,比如給老人送個能疏通血脈的按摩器,或者益壽延年的保健藥品什么的。不管送什么樣的禮物,只要能表達祝福的心意都是可以的,但是呢,送特殊禮物的時候最好別忘了再帶點好味道的即食禮品,都是食人間煙火的凡夫俗子,老人味覺功能下降,好味道可以讓他們嘖嘖夸贊。此時此刻,好味道勝過了一切,老人開心了,大家也就高興了,整個氛圍必然會其樂融融,滿堂生輝。
人生不易,宿命難違,幼年時代生存能力欠缺,需要人的撫養(yǎng),老年時代生活能力喪失,又需要人的贍養(yǎng)。此生彼此牽掛,能成為值得走動的親戚,那得幾世修來的緣分??!有心人走親戚,不但對親戚家的老者有情有義,而且對親戚家的孩子也很友好,他們會早早地把紅包揣在兜里,見了孩子就把紅包塞進孩子手里。事雖小,卻無形中增加了親情的溫度,這一舉動更會在孩子的印象中留下美好的回憶,如果這個孩子日后成了有用之才,想起小時候溫馨的一幕,肯定會滋生加倍回報的感恩沖動。
上面說的是走親戚的話題,其實呢,與走親戚關聯最密切的就是“待客”。這里所說的待客,事實上就是待親戚,本質上屬于家宴的一種,它不同于社會上那些充盈著功利交換色彩的大杯盤、大場面的宴席招待。家宴的食材,都是“臘八”過后年集開了買回來的,應該都是比較新鮮的,而且都是主家根據自己的烹飪擅長和地域風俗購買的,所以,飯菜的味道和質量自然會有足夠的保障。
家宴是做給有親緣關系的人吃的,所以就摒棄了社會上那些不著邊際的條條框框,吃飽,吃好,才是硬道理。早上的主食一般都是臊子面,吃面前先上幾個涼菜,壓實的花肉涼碟是中心,圍繞一圈的還有幾個裝了其他菜的盤子,或醬牛肉,或小黃魚,或花生米,或拍黃瓜,等等,其中最誘人的莫過于那盤晶瑩剔透的皮凍了。隨著食品安全知識的廣而告之,鄉(xiāng)里人對吃也有了講究,在人們的意識中吃得健康,吃得營養(yǎng),吃得可口,才是最好的食物。
據我所知,皮凍是非常原生態(tài)的美食,富含膠原蛋白,不但味道好易消化,而且還有美容之功效,所以它一直是餐桌上“人氣最旺”的那道菜。慢功出細活,好味道是用時間“熬”出來的。把豬皮子買回家先要焯水,微卷的時候撈出,用鑷子拔掉上面殘留的鬃毛,再用菜刀順著皮子的里面削刮過去,去掉緊貼肉皮的那層油脂。然后把肉皮切成四五厘米左右長的細條,加上小麥面粉搓揉后用清水淘洗三遍,這就可以下鍋熬制了。熬制的過程是漫長的,得三個小時的勞心費神;熬制也是快樂的,因為必將奉獻給親戚最好的味道。熬好的皮凍漿液,倒進敞口的餐盆或餐盤里,須在陰冷處靜置八小時以上,這樣就大功告成了。從容器里倒出來的皮凍,上面的那部分如同水晶一般,晶瑩剔透的樣子令人叫絕;下面的那部分,則像琥珀一般,里面的肉皮就像瓊漿玉液裹住了的蠶蛹一樣,身體曲卷,死而不僵,紋理清晰,栩栩如生。
皮凍再好看,終究是一道菜。吃皮凍是需要汁子的,根據口味不同,有咸香的,有醬汁的,有酸香的等等。從我記事起,每年正月去親戚家吃飯,家家的涼菜都是酸香酸香的味道。這種味道是地域風俗的體現,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了我和我親戚們的血脈當中了,此生難忘,代代相傳。
現在年的氣息散了,節(jié)日的氛圍淡了,村里又恢復到年前的寂寥。其實呢,真正的春天才剛剛到來,迎面吹來的風越來越柔,田野里柳樹枝頭的芽孢也已蘇醒,泛起了星星點點的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