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半坡那戶人家(散文)
走過人生的大半個旅途,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一種記憶,有那么一戶人家,他不是你的家人,也并非是你的親戚,但他卻能扎根于你的腦海,時不時的就在你眼前飄浮,每次想起都如影像一般的清晰,特別的深刻,又特別的溫情,如山間一股清泉在心中流淌,而在我生命的時光鏡里,半坡那戶人家,就是以這樣的形式存放于我的記憶空間。
在我故鄉(xiāng)的小鎮(zhèn)上,那戶人家之所以叫半坡,只因為他家的房屋是坐落于公路為界的西面山的半坡上,距離山腳200米左右,所以便被小鎮(zhèn)人稱作半坡。被問起的時候,一般都是不提名提姓的,直接說是半坡,比如說:今天你去那兒了?去半坡;又或者,清晨,奶奶會說,“快起床了,半坡的雞都叫了”,你看半坡煙霧繚繞的,他們家在干嘛呢?又或是,等會我去半坡借點什么什么的?等等,反正說起也自然順口,誰都明了。
其實早些年間,半坡那戶人家的老屋是在我家正前方的半坡上,后來經(jīng)濟條件好了些,就向右平移了大概十米的位置建了新房,于是,與我家的位置成了斜對方,但他家地處高地,我即便是坐在家門口也依然能看清楚他家。那些年,他家一共是有六口人,一個老人,一對中年夫妻和三個兒女,那個被我稱作伯母的老人在老房子的時候就已經(jīng)去世了,因為年幼,對她,我只有幸存的一點記憶。按照一些沾親帶故,中年夫妻我稱呼為哥哥嫂嫂,他們的兒女自然就小了我們一個輩份,當(dāng)然都是一起玩耍的同齡人,也沒那么多講究,都是直呼其名。
半坡的老屋前有一片小樹林,而小樹林里的四棵核桃樹便是我們童年的向往。每逢白露前后,清晨牽著牛爬上半坡放牛,亦或是中午背個背篼打豬草的當(dāng)頭,我們都會拿根小木棍在青草里翻,尋找風(fēng)吹落下來的核桃,成熟的直接就用石頭磕了吃,沒成熟的,用腳踩破青皮掏出核桃再磕,核桃青皮的綠色油脂粘滿了手指,黑綠黑綠的,回家怎么洗也弄不掉,但是,當(dāng)吃著香香脆脆的核桃果實,就全然不顧這些了。所以,每年白露前后,半坡的核桃樹下依然會留下我們小小的身影,弓著背來回游動。
可能是坐落于高地的緣故吧,他家的人吃飯,玩耍都喜歡在院壩,要么是坐在門前洗衣臺上吃飯,要不就是大人孩子站在院子里朝下觀看中學(xué)的孩子上體育課,看公路上趕集的行人,看小鎮(zhèn)場口的人家,至于他們具體在看什么,我也只能是在憑空猜想,反正,坐在東面山腳下的我,無聊的時候,都會抬起頭看看西山的半坡,彼時總有收獲,要么能看見他家在吃飯,要么是在院里洗衣服、曬衣服,要不就是看見幾個孩子在打鬧。反正只要是能看到點什么,眼前都不至于那么空洞,似乎還有一種充實的感覺,你說這是不是有些可笑至極。
清晨,半坡的雞叫了,“喔、喔、喔…”,拖長了的聲音擊破了黎明長空,接著,我家的雞,場口的雞都叫了,牛圈里的牛也得到了響應(yīng),哞、哞、哞…的聲音傳遍了整個場口村。初中上早讀課的我,此時,也就該起床上學(xué)了,門口,猛一抬頭,瞥見半坡的煙囪里已經(jīng)開始冒著濃煙,滾滾煙霧順風(fēng)飄搖,直入云端,半坡嫂一向勤快,想必已經(jīng)在做早飯了;中午,太陽直射半坡,明晃晃的亮得耀人,半坡的女孩子剛洗完頭,在太陽下曬頭發(fā),一邊梳頭還一邊朝山腳下看,我不知道她是否看到了我,但我卻把她的一舉一動看得清清楚楚,陽光下的年輕女孩妖嬈,明媚,如同油畫一般多彩、豐盈;傍晚,坐在家門口,遠處半坡的門敞開著,燈光如黑暗中的星火,那么遠,那么亮,也許是因為太過于熟悉,即便是那么遠的距離,我依然還是能準(zhǔn)確地判斷燈光里進出的人是哥哥、是嫂子還是他家男孩、女孩,確認(rèn)燈光里的身影,永遠比看月亮星星更貼如生活,更讓人有興致、熱情,在黑夜里,我樂此不彼好多年。
對于小鎮(zhèn)場口村的人來說,半坡就是大家的中點站。村里人無論是干農(nóng)活、坎柴、放牛都要經(jīng)過他家,其實這也并不是必經(jīng)之路,甚至這條新修的斜路比老路還遠一點,但大家都習(xí)慣于從他家門前路過,久而久之,另一條經(jīng)過他家老房子的老路就幾乎全荒廢了,都追著他家駐地走,途中只希望能在他家坐下歇一會,要么打打招呼,聊聊天,然后便很隨意的就從他家缸里舀水喝,或是壺里倒茶喝,完全就跟喝自己家的一樣自然。半坡嫂嫂不僅模樣好,對人也很客氣、熱情,如果運氣好,遇上他家蒸粑粑,煮紅薯或是土豆,她總會喊你拿了吃,當(dāng)然我們也不會客氣,從未推辭過。
在我的童年,少年時代,半坡一直都是我們的希望之源,目標(biāo)之地。去西山砍柴的時候,從家到半坡的距離才200米我們也要歇會,要么邀他家姑娘和我們一起上山砍柴,要么在他家換把砍柴刀,要不就喝口白茶水,反正總會沒事找事的趁機歇歇;從山里干活回來,渴了、累了、熱了,也會說:“等會去半坡歇歇,去半坡喝口水”。半坡就像客棧,每次去他家,你都可以看到一院壩子的人,坐著的、站著的、喝水的、聊天的,如同集體聚會一般,我常常在想,我們這些人隔三差五的進進出出,如果換位思考,會不會覺得有些煩人,不過半坡的哥哥嫂嫂好像還挺開心的,都非常的熱情,和大家一起擺農(nóng)門陣,開玩笑,一次也沒有不高興過。也正因為他們的熱情厚道,所以那么多年來,半坡一直就像陽光,像泉源,深深刻刻地留在了人們口中,心中,半坡人,就是他們永遠的代名詞,也是我們心中的敬語,他們的家便是我們身體、靈魂的棲息之地。
時隔多年,小鎮(zhèn)經(jīng)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半坡那戶人家的姑娘也已經(jīng)婚嫁,兒子成家立業(yè)。如今,他們家早已經(jīng)搬離半坡,在山下建起了三層小洋樓,半坡的房子便也賣給了外鄉(xiāng)人。從此,半坡就成了我們時代的印跡,伴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shè)的腳步遠去,在日漸發(fā)黃的年代記事本里,我們只能從歲月的深處尋找半坡人給我們帶來的美好時光,而他們的勤勞,善良和熱情,還有他們給場口村人帶來的期盼,滿足和快樂,以及與之關(guān)連的陳年舊事,都將永遠地銘刻在我的心間,當(dāng)心夢游弋于故鄉(xiāng)的田地上時,便會立即盛開出一朵花來,在年代里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