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秋月菊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韻】群山回唱 (散文)

精品 【菊韻】群山回唱 (散文) ——《國家意志》序章


作者:鵬鳴 舉人,4059.4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5646發(fā)表時間:2019-05-02 11:25:49

在七十四團,每一個老軍墾都是一個曲折坎坷的傳奇故事。在七十四團,每一戶家庭都有說不完、道不盡的悲歡離合。
   在七十四團,每一棵白楊、每一塊田地都浸染著軍墾人的血汗。在昭蘇邊境團場,我見到了這樣一群忠于職守、默默奉獻的最可愛的兵團人。祖國、信念、榮譽是他們心中崇高而神圣的字眼,是支撐他們在雪域高原堅守了半個多世紀的動力之源,是幫助他們抵御外面世界各種誘惑的精神之盾。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他們的子孫及新的兵團人在十萬大山里,軍歌嘹亮,唱響兵團精神之歌,為建設現(xiàn)代化美麗和諧小城鎮(zhèn)而努力奮斗!
   塞下秋來風景異颯颯寒霜驚戍旅。深秋季節(jié),我風塵仆仆走出伊寧火車站,坐上七十四團司法所的越野車翻越九曲十八盤的烏孫山,前往位于昭蘇墾區(qū)的農四師七十四團。這條崎嶇陡峭的山路以前是牧民轉場時走的牧道,因戰(zhàn)備需要修筑成公路,雖然走過兩三回了,還是免不了提心吊膽。山路一邊是絕壁,一邊是深谷溝壑,谷底哈薩克族人的氈房像白色的蘑菇散落其間,裊裊青煙隨風飄散,牛羊在山坡上悠閑地吃草,像是世外桃源。
   爬上白雪覆蓋、云遮霧繞的著名景點白石峰,越野車一路下行,車速明顯減緩。因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災害頻發(fā),很多路段的巖壁都被鋼絲網籠罩加固,封山封路是家常便飯。遇到狹窄的轉彎處,司機老遠就摁響喇叭,提醒著過往的車輛避讓。用了一個多小時才穿過崇山峻嶺,進入平原地帶,我那顆懸著的心暗暗放下。
   古人說,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磥碇挥蟹潘闪诵那椋拍苄蕾p到這一路雄奇壯麗的風景。
   蘇是一個高位山間盆地,南邊是天山,北面是烏孫山,中間是特克斯河,兩岸寬闊平坦,因冬長無夏,春秋相連,只適合種小麥和油菜。
   沿途能看見成片收割過的金黃色麥地,在碧藍晴空下燦爛奪目,像是印象派畫家筆下色彩濃烈的畫作;打過油菜籽的油菜地宛如駝褐色的地毯延綿鋪展,接天連地,廣袤無際,不得不感嘆新疆幅員遼闊。有朋友說,若是等到百萬畝油菜花綻放時來昭蘇,那種令人震撼的視覺沖擊終生難忘,絕對秒殺婺源的油菜花。
   因秋收剛結束,鄉(xiāng)鎮(zhèn)糧食收購站門前的馬路上,運糧的大卡車排成了一條望不見頭的長龍,一些司機滿臉疲倦、愁眉不展地吸著卷煙。
   同行的七十四團司法所所長王文獻感慨地說:“為了交糧,有的人已經等了三四天。農民不容易啊,豐收了,賣糧難;歉收了,虧血本!”
   是啊,從古至今,農民都是身居底層最卑微、最辛勞的族群。
   唐朝詩人李紳在《憫農》一詩中吟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因此,有人說,只有讀懂了中華大地上的糧食,才能真正讀懂中國歷史!
   糧食與饑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最沉重、最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
   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飯碗中的每一粒糧食,都浸染著農民的血汗!
   當我向七十四團政委潘朝印提出這一沉重的話題時,這位畢業(yè)于西北農業(yè)大學的陜西漢子沉思片刻,爽朗地說:“農民是很苦,我就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娃。同樣都是種地,兵團職工與地方農民相比較,優(yōu)勢還是很明顯?!?br />   我跑過云南、貴州、甘肅等偏遠山區(qū),知道那里的農民有多窮,有多苦,盡管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依然活得很艱辛。見我將信將疑,潘政委解釋說,兵團是機械化作業(yè),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方面較為先進,現(xiàn)代化程度高,可以說是引領全國。團場職工前幾年從農業(yè)上得到很多實惠,發(fā)家致富的不在少數(shù),因體制原因他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高于地方。團場職工退休后,每月可以拿到幾千元的退休金,衣食無憂,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yǎng)!潘朝印性格豪爽直率,待人熱情真誠,我倆一見如故。我欣賞地打量著這位小老弟,高原強烈的紫外線和凜冽的漠風將他的臉龐吹曬成褐紅色,使他看上去像是一個樸實無華的農民。潘朝印說,他這人是直腸子,有啥說啥,決不會藏著掖著。他希望我能深入連隊,多跑跑,多看看,多提意見。
   伊犁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我?guī)缀跖鼙榱艘晾缰莸陌丝h三市。盡管我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沿革和屯墾戍邊的神圣使命耳熟能詳,但深入高原邊境
   團場,下到基層連隊,卻還是頭一遭,這將是我難得的一次人生體驗。
   撣去征塵,稍事洗漱,窗外已是傍晚時分。暮色漸濃,遠山如黛,寒鴉成群結隊翩然回巢,一派寧靜悠遠的塞外田園風光。
   誰又能想到,五六十年前,這里是一片雜草叢生、沼澤遍地的荒灘,人跡罕至,野獸出沒,仿佛是萬古荒原。
   如果再往前追溯兩千多年,此地也曾輝煌鼎盛一時。七十四團方圓數(shù)十公里內,遍布著烏孫時期王公貴族的古墓群、古城遺址、遺跡及各種瓦片、陶片等。遙想當年,細君公主奉漢武帝之命千里迢迢遠嫁烏孫王獵驕靡。為引接大漢公主,烏孫國都赤谷附近的官民載歌載舞,一片歡聲笑語。細君公主容貌秀麗,膚色白凈,烏孫人稱她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膚色白凈美麗像馬奶酒一樣的公主”。
   細君公主身處異國他鄉(xiāng),因獵驕靡年老力衰,加之語言不通,習俗不同,又住不慣氈房,難免情緒低落,暗自垂淚。獵驕靡心疼細君公主,依照漢人習俗為她筑了一座城,作為她的夏都。
   七十四團境內現(xiàn)存一座烏孫遺址,名為坡馬古城,曾出土過西漢時期的鐵犁鏵。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沒有筑城耕作的習俗,這座城墻保存完好的古城讓人浮想聯(lián)翩。
   烏孫貴族時興入土厚葬,他們相信靈魂之說,認為人死后生命續(xù)存。細君公主墓位于夏塔河畔,群山環(huán)抱,依山傍水,風水極佳,離坡馬古城四十余公里。我據此推測,當年細君公主與隨從官員、樂隊、雜工、侍女等數(shù)百人或許就居住在坡馬古城里。他們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廣泛交游,上下疏通,教當?shù)厝四懈?,為烏孫和大漢的友好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屯田興,西域寧;屯田廢,西域亂。這是經過慘痛歷史教訓總結出來至理名言,是歷代奮發(fā)有為的君王和政治家治國安邦的良策。
   可以毫不避諱地說,屯墾戍邊從來都是國家的意志,是國家強盛的體現(xiàn)。
   西域“屯墾戍邊”這幕恢弘壯闊的歷史大劇的序幕自漢武帝手中徐徐拉開,歷經風雨、斷斷續(xù)續(xù)演繹了兩千多年,時而亂云飛渡,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時而風平浪靜,牛羊遍野,氈房星羅棋布。如今,屯墾戍邊的劇目在兵團人手中接續(xù),國家對他們提出了新要求,將兵團建設成安邊固疆的穩(wěn)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qū),以維護新疆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
   七十四團位于昭蘇高原天山深處,是兵團邊境線最長的團場,是距離第四師師部最遠的團場,也是四師少數(shù)民族比例較大的團場。我在七十四團走訪時,真切地感受到,一個團場,一個小鎮(zhèn),就是一個穩(wěn)定戍邊的堡壘,更是聚集凝聚各族群眾的熔爐。
   站著是豐碑,倒下是路標,凡是來七十四團的人,都會前往鐘槐哨所。
   這就像人們到了北京,一定要到天安門廣場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在晨光微曦之時觀看升旗儀式。
   很多時候,人做一件事既不需要借口,也不需要理由。彼時,受內心某種情感的驅使,受某種潛移默化精神的熏陶,踏上一條類似朝圣的艱辛之路。鐘槐哨所坐落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南天山那林果勒界河山口,生存環(huán)境惡劣,氧氣稀薄,最冷時氣溫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積雪封山長達六個多月。駐守在哨所的幾代戰(zhàn)友兵、父子兵、兄弟兵、夫妻兵,沒有激情澎湃的豪言壯語,沒有熱血沸騰地宣誓寫血書,他們像大山一樣沉默深情,用青春和生命守衛(wèi)著國家的領土。如果一定要讓他們說點什么,他們會平靜地說,哨所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鐘槐哨所就像是一座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簡史館,盡管面積不大,卻承載著軍墾人忠于職守、無私奉獻的精神,濃縮了歷史的滄桑變化和興衰榮辱,保存著七十四團人刻骨銘心、薪火相傳的記憶。
   鐘槐哨所的值班員叫鄭海燕,她是軍墾二代。因病退休后,鄭海燕主動要求到鐘槐哨所值守。她每天從山下到哨所打掃衛(wèi)生,義務為遠道而來的客人做講解。她指著墻上一張黑白照片自豪地對我說,她母親是兵團第一批女拖拉機手。
   鐘槐哨所已成為七十四團引以為豪的地標!
   鐘槐哨所成為軍墾人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武庫!
   鐘槐哨所成為伊犁州紅色經典推薦旅游線路!
   鐘槐哨所成為游客了解兵團屯墾戍邊發(fā)展歷程、感受軍墾文化的重要場所。
   共和國元帥劉伯承的長子劉太行將軍來了。他輕車簡從,不遠千里萬里,為追尋父親部隊的足跡而來,他一直牢記著父親的囑托“實實在在為國家、為人民做些好事”。劉將軍在鐘槐哨所展覽廳里細細地看,靜靜地聽,他被軍墾戰(zhàn)士雪山深谷開荒造田的大無畏精神所震撼,為他們獻了青春獻子孫的壯舉所打動,感慨地說:“這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無私奉獻精神!”
   滿臉皺紋、頭發(fā)花白的上海支邊青年顧亞谷帶著妻子回來了。他們看見鐘槐哨所展廳墻壁上懸掛著自己當年開拖拉機時的照片,先是驚呼,繼而驚喜,然后熱淚盈眶,哽咽不能語。他們將青春和熱血灑在這片熱土上,七十四團以這種方式銘記他們。
   像小白楊一樣傲然挺立、英氣勃勃的軍墾第三代來了。他們看著黑白照片上爺爺奶奶年輕時生龍活虎、熱火朝天地進行勞動競賽,你一言我一語、指指點點地議論著,言語里滿是驚奇和贊嘆。他們是未來,是希望,是兵團屯墾戍邊的接班人。
   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走來了,他們來自五湖四海,鐘槐哨所震撼了他們的心靈,他們熱血沸騰,深切感受到老軍墾戰(zhàn)士的偉大。他們走向哨所,就是要傳承軍墾前輩的光榮和夢想,將屯墾戍邊、報效祖國的奉獻精神化為強烈的工作動力,把團場、把連隊建設得更美好,更輝煌……
   我拾階而上,氣喘吁吁地爬上哨所最高處,禁不住打了一個冷戰(zhàn),寒風凜冽,割面刺骨。周圍峰巒如聚,松濤如怒,那林果勒界河嘩嘩流淌,川流不息。放眼遠眺,對面哈薩克斯坦的崗哨、田地、村莊盡收眼底。上世紀六十七年代,中蘇關系緊張時,軍墾戰(zhàn)士與蘇聯(lián)邊防軍荷槍實彈對峙,毫不示弱,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F(xiàn)在,我們與哈薩克斯坦關系融洽,軍民處得像朋友一樣。
   哨所不遠處,有一塊花崗巖做成的“大清一號界碑”,經一百多年風雨侵蝕,碑上文字仍隱約可辨。這是一塊恥辱碑,是大清國喪權失地的歷史見證。
   在七十四人看來,歷史悲劇不能重演,祖國領土神圣不可侵犯。1963年,他們在離清代“卡倫”(哨卡)廢墟約一公里處的那林果勒界河山口,砍伐云杉搭建起了第一個民兵哨所。自此,“三代”軍墾人便在這里巡邏放哨!
   在七十四團,每一個老軍墾都是一個曲折坎坷的傳奇故事。
   在七十四團,每一戶家庭都有說不完、道不盡的悲歡離合。
   在七十四團,每一棵白楊、每一塊田地都浸染著軍墾人的血汗。
   為了表達深深的敬意,我走訪了生活在七十四團的老軍墾。他們老了,頭發(fā)白了,眼睛昏花,直不起腰,走不動了;一談起風云激蕩、熱血沸騰的軍墾歲月,他們的眼睛亮了,腰桿直了,聲音洪亮,精神飽滿,情緒激昂。時而沉吟不語,陷入回憶;時而眼含熱淚,哽咽不能語;時而爽朗大笑,神采飛揚。他們年紀大的九十掛零,年紀小的也已七十多歲,有的人甚至已長眠于天山腳下。他們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活字典”,是開荒拓田的“第一犁”,是獻了青春獻子孫的楷模。我在七十四團花園小區(qū)見到了年已九旬的兵團第一代女拖拉機手李淑英,她是有名的鐵姑娘,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五個兒女,被農四師授予“戈壁母親”的稱號;我見到了曾入藏平叛剿匪的龐元洪,他跋山涉水、伏冰臥雪,經歷過槍林彈雨,退伍后千里迢迢來到亙古荒原,背著鋼槍在邊境開荒種田;我見到了騎馬從青海入藏剿匪的肖喜,他作戰(zhàn)英勇,九死一生,說起犧牲的戰(zhàn)友,老淚縱橫。他轉業(yè)后來到來到伊犁,牧馬種地,喜歡看新聞聽廣播,改革開放后成為第一批“萬元戶”;我見到了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戰(zhàn)士周會廉、陳天佐,他倆都是四川人,隨部隊從東線進入朝鮮,痛擊南朝鮮李承晚的軍隊,與美軍激烈交鋒,經歷了生死,看淡了人生榮辱;我見到了出生寒苦的王兆明,他十幾歲就以曬海鹽為生,三年自然災害時入疆,到邊境團場開荒,能吃能干,有一手好木匠活兒,干起工作來就是“拼命三郎”……
   第一代軍墾人已然老去,第二代軍墾人茁壯成長,已人到中年,成為屯墾戍邊事業(yè)的中流砥柱,在父輩流血流汗為之奮斗了一生的熱土上,他們像白楊樹一樣默默地忠于職守,護衛(wèi)著南天山腳下百萬畝耕田、廣袤草場、森林和河流。
   我在七十四團團部見到了團長趙新軍,他風塵仆仆剛回來,別看他長得像白面書生,說話做事卻雷厲風行。作為土生土長的軍墾二代,他血液里從小就流淌著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感,大學畢業(yè)后拒絕誘惑,毅然回到父母曾戰(zhàn)斗過地方;在七十四團學校、醫(yī)院、宣傳科、電視臺、社區(qū)等職能部門,軍墾二代已成為頂梁柱,兢兢業(yè)業(yè)地兵團事業(yè)添磚加瓦;我在基層連隊見到了一批軍墾二代,他們擔任著六個連隊的連長和指導員,因長年累月在田間地頭勞作,在邊境巡邏放哨,風吹日曬使他們顯得比同齡人成熟蒼老;更多的軍墾二代奮戰(zhàn)在生產一線,他們的年齡普遍偏大,最小的職工也已四十多歲。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盡管雪域高原條件艱苦,環(huán)境惡劣,但很少有人離開這里。他們也嘆息,他們也抱怨,他們也牢騷滿腹,可他們還是像天山云杉那樣深深根植在這里,一旦祖國需要,一旦邊境危機,他們立刻迅速行動起來,拿起鋼槍保家衛(wèi)國!

共 6531 字 2 頁 首頁12
轉到
【編者按】一曲軍墾人的贊歌,重溫軍墾情,傳承軍墾魂。?來自五湖四海的支邊軍墾人他們挺進天山,扎寨邊陲,斗志昂揚。 正華年勁旅,荒原駐馬。泥沙陌上,春括冬航。冶煉流輝,霓虹溢彩。兵團青年意志強。開荒地,正揮鍬闊斧。東拓西攘。光陰幾載茫茫。求進取精神感一方。 試矯身睿腦,琴心劍膽。甘吞冰雪,笑傲風霜?;晗敌陆?,血凝古漠。舉步維艱勇躍扛,同甘苦。在七十四團,每一個老軍墾都是一個曲折坎坷的傳奇故事。每一戶家庭都有說不完、道不盡的悲歡離合。每一棵白楊、每一塊田地都浸染著軍墾人的血汗。站著是豐碑,倒下是路標。值得歌頌的兵團人。寫的好感人,這不僅僅是回響在大山的回聲,更是縈繞在邊疆人民心中久久的回音,深受教育。同時致敬邊防軍人。舍小家為大家的英雄氣概。更讓人感動欽佩!也為鵬鳴老師的精湛文筆所震撼!佳篇力作,推薦欣賞!【編輯:素心若雪】【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F201905080003】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素心若雪        2019-05-02 11:41:00
  我這個久居邊疆的人,對不絕于耳的軍墾故事一點都不陌生,每次讀到墾荒漠為良田,變戈壁為綠洲的軍墾故事,總是心潮騰涌。因為是他們的默默奉獻的執(zhí)著精神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這是一次軍墾精神的重溫。重溫軍墾情,傳承軍墾魂!問好老師節(jié)日快樂!萬事順遂!
視與荷般靜,原同梅樣清。
2 樓        文友:黃金山        2019-05-02 16:02:09
  很精彩的 949494
活到老學到老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