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洪水無情人有情 錚錚鐵骨擔道義(賞析) ——解讀雙雙喜絕品小說《我們是華邦人》
看點新晉絕品小說《我們是華邦人》,是雙雙喜的紀實性小說。
既然定義為紀實性小說,我們的這篇賞析就從這個定義談起。
紀實性小說也是一種現實主義小說的分支,現代小說的一種。主要體現在更廣泛和真實地搜集事實材料的基礎上,然后加以高度概括與提煉,通過藝術虛構而創(chuàng)作的小說。同時它又是紀實類新聞、以及報告文學進一步藝術化發(fā)展的結果。此類作品常常更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以及政治傾向性,有著符合時代發(fā)展主旋律的主題。
可以說,紀實性小說就是有著強烈的政治傾向性,符合時代發(fā)展主要旋律,現實主義性質的小說。也可以看作一種更加藝術化以后的報告文學,或者更加現實與真實的現實主義小說。
如果我們要解析這篇小說,顯然應該從紀實性小說的兩個最主要特征來對照。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篇作品在真實性、現實主義方面的表現。
這是真實記錄臺風溫比亞,帶來強降雨造成洪水災害的作品。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這個生成在太平洋上,2018年的第18號臺風,也就是臺風溫比亞。我們現在來看看它的現成經過:
2018年8月12日中午,一個低壓區(qū)在中國東海上空悄然而生。到8月15日中午11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國際編號1818,并命名為溫比亞。到此臺風溫比亞正式形成。
8月17日4時05分,在生成五天后,它在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9級,成為2018年第三個登陸上海的臺風?!皽乇葋啞敝苯訌纳虾J袇^(qū)穿越而過,迫使5時58分上海發(fā)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預計3小時內累積降水量將達50毫米以上。臺風“溫比亞”一路從蘇州進入無錫,穿過太湖湖面到達常州溧陽,又飛奔至南京溧水。在江蘇逗留了7個小時,帶來了一天一夜的狂風暴雨。
截至8月24日,溫比亞在江蘇、安徽、河南、山東、遼寧等受災嚴重地區(qū)造成48人死亡,4人失蹤,37人受傷,倒塌、嚴重損壞房屋32624間,直接經濟損失250.8億元。其中包括山東東營、濰坊、濟寧、泰安、臨沂、菏澤6市10個縣(市、區(qū))的40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不同程度受災。
上面的資料是經過核實的新聞性官方資料,我們從這些近似枯燥的數據,也許看不到溫比亞真正的災難性現場,究竟會怎樣震撼?那么,我們看看這篇紀實性小說吧。
“……二零一八年八月十九日,青州市開發(fā)區(qū)胡東路工程指揮部。
天空烏云密布,大雨滂沱,板房內光線沉暗,不過是下午四點,卻似到了夜半時分……”這是小說第一小節(jié)的時間與地點交代。青州隸屬山東濰坊地區(qū),正是溫比亞重災區(qū)之一??梢娦≌f的背景就是溫比亞在山東濰坊地區(qū)肆虐的現場?!皼坝康拇笏蓶|往西疾流。疾水打著漩渦,翻著濁浪……漂浮物也是形形色色……電視機、電冰箱、廣告牌、自行車……各式各樣的轎車……男人的呼喊聲、女人的尖叫聲、洪水的咆哮聲、大雨的嘩嘩聲……”
這就是上面那些枯燥數據的真實寫照!
“咆哮的洪水……飛瀉直下……沖塌了門樓,沖倒了大樹,沖跑了汽車,一個中年女子坐在……水缸中……快速向下游漂去……女子的呼救聲清晰可辨……呼救聲帶著些許絕望,聲嘶力竭……”
這就是溫比亞帶來的恐怖場面!
我給這篇賞析的標題是《洪水無情人有情,錚錚鐵骨擔道義》。這些數據和小說描述出來的場面,恰恰精準地給溫比亞造成的災害數據做出了腳注。這些場面幾乎可以說是最真實地反映了災情發(fā)生時的場面,也就是所謂的紀實性小說真實紀實的一面。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小說是怎樣在無情洪水肆虐的那一刻,去刻畫“人有情”這個主題?
“……他爬上挖掘機的那一刻,扭頭西望……北邊的公路上聚集的人越來越多,有警察、醫(yī)生、消防員……還有人在拉扯著電線……做好挑燈夜戰(zhàn)的打算了。
侯貞剛……猛地啟動了挖掘機……一定要把被困老人救出來……是唯一的一次機會,對……老人……唯一……生的機會……挑起了樓板的一個角,老人也一點點顯現……強光燈……消防衣的橘紅色……消防帽上淺黃色……在熾光燈下分外醒目……讓人心里不由得升起一種溫暖……侯安洞老人被成功營救……”
無數參加搶險救災的人們,為了搶救一位困在倒塌樓板下的老人,奮戰(zhàn)數小時,動用了各種機械和物資,不惜代價,不惜人力物力,在無情洪水肆虐過后,各級政府,解放軍官兵、消防戰(zhàn)士,醫(yī)護人員,當然也包括小說重點表現的“華邦人”,用充滿真情的大愛,溫暖著每一個受災的百姓。
這篇小說應該是,重點圍繞著華邦建設集團各下屬單位,在這場大災難的突出表現寫的。我查了一下,這應該就是山東華邦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曾用名:青州華邦建筑安裝有限公司)。這是真實存在的一個青州地方企業(yè)。很顯然,小說中出現的人物也多一半是真實存在的。按照我的判斷,這篇小說的雛形,很可能是一個表現青州華邦的報告文學。小說恰恰就是在這個報告文學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加細膩的藝術加工,使得原來的報告文學不再枯燥,而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感染力。
這部小說沒有非常明顯的第一人物,也就是主角。雖然相對而言,作者在其中一個叫侯貞剛的挖掘機手,賦予了相對比較多的筆墨,但嚴格意義上看,還是不同于大部分小說中第一人物的特征。也就是說,小說在人物表現方面,是在塑造一個“華邦群體”的形象。侯貞剛也只是這個群體的代表而已。小說平均使用筆墨來展現出的一群人,只是一群在嚴重自然災害面前,毫無畏縮、敢于擔當、放棄小家、顧全大局的普通人。他們不是解放軍、消防兵、醫(yī)護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他們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是華邦一群員工而已。在如此大的洪災面前,他們完全有理由去保護自己的家人,搶救自己的財產。但是,他們卻義無反顧放棄了,為了更多受災群眾,迎著風雨趕赴重災區(qū)。
小說有一段情節(jié),用樸實的語言,真實表現了這種大愛情懷。
裝載機手——劉傳成是公司出名的“妻管嚴”??删褪沁@個“妻管嚴”,居然毫不猶豫地在妻子電話里,明確表示自己不能馬上回家,要去參加搶險救災。
小說通過夫妻電話,工友對話,描述出了劉傳成是在妻子電話報警,家中姜井被淹后,還是義無反顧放棄了回家去搶救個人財產的機會,堅決參加趕赴重災區(qū)搶險工作。那井里是上萬斤的生姜,是價值十數萬的財產。
尤其是最后夫妻的電話對話,更是把這對普通夫妻那種“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寥寥數語感人至深。
“我跟你說過了,我回不去了。我要去王墳鎮(zhèn)抗洪救災,家里的事兒你自己看著辦!”“你早說去救災啊……家里的事兒你甭管了,我自己想辦法,你安心去救災吧!注意安全?!?br />
正如作者所言,這種情懷并不是每個女人,當然也不是每個男人,每對夫妻可能有的。這就是“道義”,是人性的道義,是社會責任感。
就是這些普通人的錚錚鐵骨,擔起了我們這個社會的道義之山。正是這千千萬萬的普通男女、普通夫妻、普通家庭,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基礎,成為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堅強的脊梁。無論是抗日戰(zhàn)爭中,前赴后繼地灑下鮮血用自己的犧牲去保家衛(wèi)國;還是解放戰(zhàn)爭中,丟下自家剛剛分到的土地,肩扛手推剛剛收獲的糧食去支援前線,最終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以及在汶川地震一方受災八方支援的大局觀念,都折射著同樣的精神。
這就是作品的精髓所在,主題所指。有了這種精神的民族是不可戰(zhàn)勝的,也是所向無敵的。本作品之所以成為江山絕品,恰恰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彰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主題。
小說每一個場面的描寫,每一個人物的刻畫都真實可信,有血有肉,這突出了小說紀實性的特征。同時,小說采用了大量藝術性很強的文字描述,不僅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情感效果,而且給讀者帶來巨大的視覺沖擊。我們看看前面引用文字中那些排比句,還有對各種場景準確、細致的描寫,特別是對洪水動態(tài)的描述,使得那種驚天動地的沖擊力帶來的視覺效果格外逼真。作品以藝術性方式表現出來的情景,可以在多個章節(jié)里找到。
例如在第三章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此時的天空有了一絲暗亮,東望,那座雄偉壯觀的逄山隱約可現,此時,卻像一只張開血盆大口的惡鬼,瞟覷著這個不平靜的夜。石河一直在嘶吼咆哮,仿若趴俯著一只即將睡醒的怪獸,怪獸隨時會從河底一躍而起,肆狂地將這片土地吞沒。”
把災難中的山比喻為惡魔,把肆虐橫行的水,比喻為怪獸。這種藝術性的描寫,極大增強了作品的渲染力。
還有后面對災后現場的還原描述“路面上滿是東倒西歪的電線桿、星羅棋布的棱石、仰面朝天的汽車、橫七豎八的廣告牌,現場狼狽不堪?!?br />
這一連串排比句用得恰到好處,就像照相機上的鏡頭,把溫比亞帶來的災難,以極強的視覺畫面展示在讀者面前。
作者是非常善于采用排比和比喻修辭手法的,恰恰就是這種文字藝術的修辭手段,不僅加強了作品的紀實性,也大大彰顯出通過小說藝術,來更加豐滿地表現環(huán)境描寫,用以襯托主題的必要性。
我們在前面已經從作品在契合紀實性小說的特征,以及小說群體英雄的塑造,特別是小說主題的提煉幾個方面做了畫龍點睛的剖析。
下面我想就這篇作品談一點個人建議。
誠然,這篇作品的紀實性、藝術性和主題表現方面是十分優(yōu)秀的。不過,任何的作品不免有可能存在瑕疵與不足。我下面這些未必屬于不足,只能算是我對作者的一些建議罷了。
第一個建議是關于作品標題的。
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一個可以從第一時間就奪取讀者眼球的題目。起個好題目,還是需要作者下一番功夫的。而且,題目需要明了、準確、甚至完美地與作品內容,以及主題契合,比如《紅樓夢》《西游記》《雷雨》……等等?!段覀兪侨A邦人》這個題目是存在局限性的。對于青州人,或者濰坊人,山東人也許可能知道“華邦”的概念。這部作品假如發(fā)表在這些地域性刊物上,應該不存在什么無法理解的問題。但是,江山是全國性文學網,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讀者,試問,有多少讀者知道“華邦”?所以,我建議可以考慮換一個更加鮮明奪目的標題。
第二個建議是關于人物塑造方面。
我個人感覺塑造群體形象,似乎非短篇作品可以勝任。短篇小說的容量限制,很難去容納一群人物的塑造過程。由于這個原因,會造成每個出現的人物都是蜻蜓點水。其實,這未必是作者本意。
從作品的筆墨,還是看得出侯貞剛很可能本來是作者要表現的第一人物。作者也的確在這個人物的塑造上加重了筆墨,在一些場景中也已經被突出成為主要人物。但是,由于作者還想去表現更多的人物形象,就勢必帶來筆墨的游移,無法給予這個人物更多關注。其實,只要稍加調整,這個人物一定會凸顯出來,成為中心人物。比如,我們可以將劉傳成這個人物刪除,留下他的故事素材,移植到侯貞剛的身上。那么這個主意人物馬上就會豐滿起來。
當然,有人會說這些事兒本來就發(fā)生在劉傳成身上,而不是侯貞剛。你這樣是虛構,不符合實事求是,就不是紀實了。其實并非如此。因為這是小說,并不是新聞報道,也不是報告文學,他是紀實性小說。小說就是小說,小說是需要虛構的,也必然是有藝術性虛構的藝術品。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顧及所謂的移花接木,會影響作品的紀實性。
第三個建議是關于最后那個章節(jié)。
作者的標題是《小酒館暢飲聞欣言,金匾額璀璨喻邃意》。
我以為小說用慶功宴和金匾來做小說的結尾,并不是一個最佳選擇。其實往往那種戛然而止,留有很大空白的結尾,反而更容易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也更容易有回味無窮的感覺。這種說得明明白白,看似完整的結尾,反倒容易沖淡了前面已經形成的氛圍。我感覺不如讓全文在一種具有視覺沖擊效果的救災場面結束,更可以起到深化主題的效果。
當然,這只是建議,畢竟每個人的視角不同,行文的角度和立足點也是不同的。我的建議絲毫不會影響這部絕品的價值,它終究是一部很優(yōu)秀的紀實性小說。
我們是華邦人鏈接http://ibmit.cn/article-867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