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年輪(散文)
開工第一天,看著辦公桌上翻開的日歷、臺歷,日子正好停留在1月31日。小城的春味很濃,路旁的電線桿子掛上了紅色中國結,城中的樹木均披上了色彩斑斕的霓虹,一片喜氣洋洋的過年景象。
已十多年未在故鄉(xiāng)過春節(jié)了,確實挺懷念那里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也不知那片醇厚的黃土地上年味的氣息是否還是那樣濃烈。
我小的時候,那片黃土上的家家戶戶入了臘月便停下農活開始忙著準備過年了。臘八早上必須要吃臘八粥的,配料為豇豆、綠豆、黃豆、紅小豆、大米、小米、苞谷茬,按比例放進大鐵鍋細煮慢熬,盛到碗里紅稠油粘,噴香誘人。晚上要吃“臘八面”,母親用長長的搟面杖把案子上的面團揉光、搟薄,疊起來落成一沓兒,用純手工刀切成一根根細長的面條;這個時候,我就開始燒火了,灶膛里搭上硬柴火,等開水滾燙了,母親將面條下入,用一根長筷子不停地攪動著,“沸水游龍”便盡收眼底,火候到了,就用漏勺撈出來,放進一盆清澈的涼水里,接著在鍋里調湯,佐料有油潑辣子、洋芋疙瘩,還有切成丁塊的鮮豆腐。撈上一大海碗,端著圪蹴在門檻上,歪著頭大口吃著,額頭上很快就細汗微滲了,胃里溫暖舒適。
臘月二十三送灶神,提前將餅烙好,外酥里嫩,干黃香脆。到了晚上,給灶神爺焚香磕頭作揖,乞求神仙爺爺“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比缓笤谠鹤永飹焐弦淮夼?,噼里啪啦響著,送灶神老爺啟程,駕祥云歸天宮。接下來的日子便是掃窯、掏炕、灶灰、碾米、磨面、蒸饃、蒸軟饃,一直忙活到大年三十。
三十這天,我們小孩子最開心了,穿上了新布鞋,換上了新褲子,拿幾枚鞭炮和半根香,穿巷子跑,滿村子放。三十晚上,母親會用面捏點小兔子、小雞、小狗什么的,放在煤球爐子上烤,燒熟后,等我們睡著了悄悄地裝進我們的衣服口袋里,還放進幾粒糖和幾毛錢。
大年初一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兒是打“醋譚”,先敬姜太公神位,將犁地的鐵鏵燒紅了,往上面澆用醋調和的水,用鐵叉挑著,繞著屋子、院子一邊走一邊澆,嘴里低聲唱念:“大吉大利,大吉大利……”打完“醋譚”后,我們便可起床,起床后洗漱完畢,母親炒菜、煮餃子,我隨著父親敬神位,按照順序,敬財神、門神、日月神位、灶神等等,敬完各神位完畢后,母親就煮好餃子了,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其樂融融吃著。早飯結束后,我就隨著父親去本家挨家挨戶拜年,“給您拜年啦!”然后磕頭作揖,受拜者面露溫潤笑色,客氣地說:“拜啥哩么,么拜咧!么拜咧!”每到一家父親都會喝上一盅燒酒,我則會被大人硬塞著糖果瓜子么什的。拜完年后跟著父親回到家,父親已經是微醉了,躺在炕上呼呼睡著了,我把糖果從衣兜里掏了出來,放到炕的角落里,接著一溜煙跑了出去,招呼要好的小伙伴們一起去村子里其他叔叔、嬸嬸家挨家挨戶磕頭拜年。村子大人口多,也弄不清該怎么稱呼,反正嘴里含含糊糊咕噥著“***過年好”,磕頭作揖便是。每到一家,大人們都會發(fā)給我們一些糖果和瓜子。轉了一圈后,四個兜子裝得鼓鼓的,蹦蹦跳跳地跑回家,向母親炫耀一番。
大年初二走親戚,先去外爺家(姥爺),大火碗盛著白菜、粉條、煎豆腐,上面蓋著切成薄片的五花肉,咕嚕嚕冒著熱氣,惹得直流口水。初三、初四要上姑家去姨家。初五俗稱破五,迎財神,吃攪團,晚上再吃餃子,說是能把窮窟窿補上。正月十五晚上最熱鬧了,娃們提著用酒盒做的燈籠,里面點一根小蠟燭,拿著母親蒸的饅頭鴨子,還有像小豬模樣叫“簡兒”,配一根小紅蠟燭,蹦跳著地去送燈兒。
正月最后一天晚上,有一個很好玩的儀式,叫做“煉干”。家家戶戶門前放上一大堆黃蒿草,然后把對聯(lián)呀灶神呀全撕下來丟在里面,把草堆點著了,再往里面扔一掛鞭炮,噼里啪啦炸響,火光沖天。男女老少嘻嘻哈哈地跑起來,從火堆上跨過來跨過去,盡情地玩鬧著,待火苗減緩燒成灰才緩緩散去。
年,到這個時候就才算真正過完了。
現(xiàn)在每每回憶起童年過年的場景,總有一種特別的滋味在心頭。很想找個機會帶兒子回鄉(xiāng)過個年,那片黃土地養(yǎng)育了我,那里有彎彎的河流,那里有蔥郁的山嵐,那里有濃濃的鄉(xiāng)音,那里有真真的鄉(xiā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