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民俗掐巧影兒在七夕文化中的獨特性(賞析)
七夕乞巧節(jié)的民俗,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xù)。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我們從以上記錄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jié)的熱鬧景像。但是,我們從以上資料中卻看不出來古人如何乞巧,古人都乞了什么巧?!
然而,鄂西北邊陲深山民間的乞巧活動,卻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并且人人都可以直接參與乞巧活動之中。因為筆者籍貫竹山西部寶豐鎮(zhèn),權就故鄉(xiāng)民間乞巧活動為例論述之。
自古來寶豐民間就有農歷七月七日夜晚乞巧風習,一是極目高天,虛幻的想像著觀看牛郎織女在天河鵲橋相會;二是相戀年輕男女可以半公開約會——在葡萄架、絲瓜架、苦瓜架下幽會,由頭是這樣可以聽到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時的知心悄悄話;成人后的姑娘都可以公開活動的活動便是“掐巧影兒”。
所謂“掐巧影兒”,就是掐來細嫩的葡萄藤、絲瓜藤、苦瓜藤的纖細尖端,或者是將粗藤剝開外皮,像篾匠劃竹篾一樣撕開成細絲條備用。然后,洗凈一只碗盞,盛滿潔凈清水,在天氣清明、月華中天之際,于戶外放一小桌,把清水碗盞置于桌上,掐一截細藤兒在手,心中對天許愿,問詢上天,本姑娘未來的丈夫是干什么職業(yè)的人?然后,極其慎重地把細藤丟入碗盞之中。(如果是雨天,就在自家堂屋大桌上對著燈光照樣進行)。
細藤丟入碗盞里,由于月光或者是燈光的輝映作用,細藤就在碗盞水波蕩漾中,立即顯示出各式各樣的投影造型來,有的像毛筆,有的像鏵犁,有的像錘子,有的像竹笛……不一而足。姑娘們便根據那投影造型預測到、也相信了自己未來丈夫是干什么行當的人。撩撥得掐出好巧影的姑娘要高興很多時日,也惹得掐出不好巧影的姑娘從此愁眉不展。姑娘們各自在自己家前廳和后院掐巧影,當然,自家人都會圍攏觀看所掐的結果,鄰居們也會互相串門觀看各自所掐的結果。所以說,掐巧影是大眾共同參與的民俗活動。
為什么鄂西北邊陲深山民間有七夕掐巧影的民俗活動?說它滋生于《牛郎織女》民間傳說也順理成章。但就其掐巧影兒民俗活動本身來看,我認為并非全然是《牛郎織女》傳說的影響使然。
理由是:
首先是受巫風影響。竹山的地理位置是荊楚蕃屏,也屬朝秦暮楚之地,南部深山臨近四川巫山、巫溪兩縣,兩巫在遠古時期是巫術盛行的部落,在很長歷史時期巫風盛行。在兩巫的歷史沿革上,曾經同屬楚郡,而楚國更是尚巫的大國。從民俗掐巧影的形式來看,我認為“掐巧影”是早期巫師巫術之一種,又與牛郎織女傳說中七夕相會融會貫通在民間的推廣、傳承與延續(xù)。
巫師在一個社會中有很多的功用:他們可以用魔法保護他人,以免受到自然災害、外來者和敵人的傷害。他們也負責改正錯誤,衡量對錯,操控大自然和解釋恐怖的現象等?!拔住北玖x指能以舞降神的人。然而在先秦時期,“巫”字則含有吉祥、美好之意,如“巫女”是指艷美的女子,“巫山云雨”則指和諧、美滿的男女情歡;在商代特別是商代以前,從巫者社會地位很高,“巫”更是一個神圣的字眼。據《尸子》《神農求雨書》等史料記載,炎帝神農氏就是個大巫師,經常要親自主持一些重大巫術活動。
從以上對巫師巫字的詮釋,巫師巫術之一種被民間借用來演變?yōu)椤捌捎啊钡娘L習,融合入七夕民俗之中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其次是與八卦卜筮(音“是”)有關。最早求八卦陰、陽爻(八卦呈象陰陽變化,也即數字的奇偶變化的線條稱為爻(爻讀音“搖”))變數的是用“筮草”,筮草是一種人指甲很容易撕開和掐斷的草,撕開的根條和掐斷的節(jié)節(jié)根便于用來做計數的根據,求卦者根據筮草數字的變化來確定爻變,然后得出可以作為求占預測某事物定論的卦象來——這個過程就叫做“卜筮”。說明白了就是求卦的方法,筮草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斷卦術士使用的“工具”。后來覺得用筮草要到專門地方采集,也不很方便,才改用銅錢搖動正、反面來作為爻變的根據。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老教授張良皋先生在他的有關著作里多次論斷八卦產生在古老的庸國(即竹山),并且親自在竹山縣西部山區(qū)踏勘“艮卦”產生的方位與黃色土質。張良皋教授是位很著名很權威的古建筑學家,在新作《巴史別觀》里也多處提到巴國腹地竹山是八卦發(fā)源地。八卦這種深奧的古文化之一種的發(fā)明、發(fā)達是與靠近四川大寧產鹽區(qū)密切相關。他論證說,哪里有鹽,哪里就最先走向人類文明!這為八卦為什么產生于竹山也找出了理論依據。
張良皋教授的這個論斷,目前還沒有發(fā)現誰來駁倒。那么,上庸古國后裔竹山人,應該是最先掌握八卦預測方法的人。因此,在竹山民間七夕風俗中的“掐巧影兒”,直接借用少數術士的卜筮預測“工具”筮草,演變?yōu)楸润卟莺芊奖愕玫降母鞣N瓜藤,各各來預測自己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而且,由少數卜筮術士的神秘活動變?yōu)槿罕娦缘南猜剺芬姷娘L俗延續(xù)了下來。雖然斷卦預測的方式后來出現了給數字、聽聲音,觀物象、求卦者生日與斷卦日時相組合等多種變遷,但“掐巧影”的方式一直不變,可見其群眾性基礎的堅實。
最后要說明的是,掐巧影兒為什么會成為七夕民俗文化現象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牛郎織女》傳說發(fā)源地之一的鄖西距離竹山不遠,首先熟悉八卦卜筮預測的竹山人,再把掐巧影兒融匯入《牛郎織女》傳說的特定日子農歷七月七日,專門用來預測婚姻應該不算牽強附會。
實際上,現實民間的掐巧影兒民俗活動,早已不是單一的用以預測婚姻,而是作為男女老少都樂于參與的趣味性活動。由此也可以證明七夕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