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江南煙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土房子(散文)

編輯推薦 【江南】土房子(散文)


作者:涼望 布衣,367.8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3410發(fā)表時間:2017-11-30 12:17:55

一、土房子
   聞聲而來,進入溝谷。順著蜿蜒的溪水自南向北,杵衣聲在小溪較寬的幾個據(jù)點此起彼伏,白楊和桑樹在一片蛙聲里掩映成趣,抬頭仰望,溝崖兩岸坐落著座座人家,七月吃棗,九月紅了柿子。依崖而建的房子,縱深下挖就是窯洞;平底而起的屋子,向上是土房子,他們的墻壁取于大地,門窗屋頂取自山間木材,就連平日里煮茶的水都取自清泉。
   樸素而又安靜的冬天,厚厚地墻體隔絕了落雪的寒霜;絢麗而又躁動的夏日,蟬鳴的炙熱會穿過土墻,幻化成一陣清脆、涼爽。炕上的火燒開了,一家人盤腿圍著炕上的桌子吃飯、喝茶;酷暑難當時,推開合著的兩扇木門門,來自房間深處的吸力撲面而來。
   別于窯洞的簡單,修造土房子前,得先在地上畫個框,夯實地基;接著,在一塊小空地上,將細土和碎麥秸混一塊用水混拌,攪好的泥漿大部分會做成泥胚,在陽光下晾曬成一塊塊“糊梯”;最后,將方石碼進地基的坑里用泥漿澆筑,接著往上壘“糊梯”,再用泥漿鏈接。
   赤膊上陣的大人,總是褲腿上沾滿泥巴,頭發(fā)上、眉毛上、胡子上也是星星點點,惹得一旁的熊孩子咯咯發(fā)笑。泥巴又是小孩子最好的玩具,可以捏小人,可以過家家,在大人蓋大房子的時候,孩子們在蓋他們的小房子。
   建成的房子要用柴火烤,要用蒸籠的氣熏,不然難以蓄人氣;沒有人住的房子不過幾年便會雜草叢生,頹敗坍塌。最好的是,早晨起來有炊煙,午后時,太陽經(jīng)過窗欞,有一只慵懶的大橘貓在炕上趴著,而蹲坐在門口的大黃狗則曝露在暖陽里,前腿直立,雙眼炯炯地盼著未歸的家人。
   夏日涼風,隨著天雷陣陣一起降臨的是瓢潑大雨,在雨后,這些土房子的墻壁上會形成一條條土柱,形似溪水被手掌順勢輕推開后形成的紋理,老人說,這些東西扣下來就開水服下可治痢疾。而在遙遠的冬天,我們還非常地信任銀碗盛雪,柴火鐵鍋燒開,服下便治風寒的傳承。
   到后來,土房子的實用性不能再完美適應被破壞的差序格局,傳統(tǒng)鄉(xiāng)土里的建筑在磚土結(jié)構(gòu)的潮流里逐漸沒落,城市里的新潮來了。日光燈來了,洗衣機來了,彩電和小車都來了;房子頂篷的木梁瓦蓋倒三角消失了,玩泥巴的小孩長大了,而那傳承百年的宗族祠堂只能在時代的夜風里回蕩。
   家里的磚房是土房子向洋房過渡的建筑,但客廳和臥室間還保有原來的“土氣”,厚厚的腿子不僅隔熱,而且保暖。我記得,推倒舊墻時,你可能會在半塌的墟壁上刨出一個“耐娃娃”,這時喊朋友過來看,自己講的話便有了回聲。
   那古樸而厚重的“落伍”,讓我想起最古老的土房子,想起從兩河流域走向更廣袤土地的先祖;其能喚醒刀耕火種的神圣,能告訴我們?nèi)祟愄綄さ慕K極來去。《圣經(jīng)》記載,上帝對亞當說:“你是用塵土造的,你還要歸于塵土?!?br />  
   二、文明從土地中來
   我們的生命從土地中來,并且一生無法離開。從一個須根抓緊土壤,是生命蓬勃的開始;從一個胚胎附于母體,是生命繼續(xù)的延伸。我們身在大自然中,路過四季的春夏秋冬,途徑風霜雨雪,看到江河毓秀,目睹遠天遼闊,并見證著眾多生命的輪回,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
   一切的生命從土地汲取營養(yǎng),我們的肉體連同呼吸源于上的每一寸塵土。上帝對亞當說:“你是用塵土造的,你還要歸于塵土。”是呀,我們的身體所需的每一樣食物都離不開腳下的厚實。
   且從生命誕生之處的神話談起,西方神明與我們東方女媧的造人出奇相似,土地與生命一同賜予,植物、動物、人歸根到底來自土地,最后又歸于土地。再從近代科學的據(jù)理力爭處信服,人類的健康要吃各種各樣的食物保證營養(yǎng)供給,植物也一樣需要營養(yǎng)維持健康生長,只有當“土壤、植物、動物、人類”這四者組成一個健康的生物鏈,才能確保人類的健康。
   生命的土壤容不得任何人的糟踐,再高超的技術(shù)都抵不過健康的春泥。食本天道,生命的脈搏在天地間張弛均勻;晝夜更替,每一片山川的盡頭接洽海洋。大自然的朝夕輪轉(zhuǎn),從始至終貫穿在我們的生命之間。珍惜土地,正視一切生命的動態(tài),是我們命中得以飽滿的資本。
   遠離土地的生命形單影只,甚至連接觸泥土都覺得遭人鄙夷,然而真正應該鄙夷的恰恰是這些自以為高貴的不染塵世的“仙人”,他們的自負無疑是對土地的褻瀆,對生命的侮辱。說到他們,不止使我想起了遠如隔世的那個璀璨文明。
   不言非洲的貧窮,且說我們的羅布泊。從一個繁盛至極的樓蘭古國到荒草不生的莽莽黃沙,如今,連一個生命都容不得在這里停留;同樣在遙遠的大洋彼岸,瑪雅文明的消逝為何能列入世界之謎,他的消失無論如何都離不開人類的貪婪。盡管我生而為人,并遠離那個輝煌的文明,卻始終無法避而不談人類祖先當年的行徑。
   非洲,為什么掙脫不掉貧窮的枷鎖,為什么逃不出饑餓的囚室?除卻BBC的各類紀錄片,除卻媒體的大肆渲染,其背后究竟是因為什么落得如此地步?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歐洲殖民者制造民族矛盾,內(nèi)部黨派、部族、宗教擴充邊界、爭奪自然資源,非洲土地滿目瘡痍。
   沒有被善待的土地,在歷史的無言中漠視著人類的一切;累世經(jīng)年,土地的靈魂被日漸抽空,貧瘠干旱迅速枯干,惡果最終仍由人類自身承受。一座座金礦之下是明晃晃的金子,而在金子背后沙漠卻在加速吞噬著非洲的一切;《狼圖騰》中所謂威脅人類的狼群在大肆撲殺后,人類不得不遷徙流亡。
   使一切文明走向發(fā)達歸功于人類的欲望,一個個高度繁榮景象走向滅亡卻又歸咎于人類的貪婪。土地之上是生命的四季,色彩斑斕;嫩芽破土而出,新生命呱呱落地,如果生來迎接天空厚重的云翳,每天的成長面臨嚴重同質(zhì)化的場景,這一定是我們的悲哀。
   如今為何太多人吃到酸甜的蘋果會大驚小怪的喟嘆,為何品嘗出蔬菜應有的味道會表現(xiàn)驚喜?仔細想來,這種小時候的味道真的年代久遠,我們似乎遠離真實的自然太久。各種科技的發(fā)展?jié)M足了我們挑剔的味蕾,卻又同時令我們喪失了優(yōu)秀的鑒美能力。
   生命的過程,應當是生活的差異體驗;一方水土應有不同的景色與味道;如果連這片土地都保護不當,又何談什么發(fā)展。有機物復歸土地是自然的規(guī)律,我們始終要面對生死,始終要向土地皈依。做春泥、做秋葉;人和動物最終還是要返回到土壤和空氣中去。

共 2463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房子是個安定之所,是生命尋求庇護的地方。萬丈高樓平地起,任何事物都離不開腳下的土地。作者在文中先是以行云流水般的妙筆向我們介紹著古老房屋的建法,而后便開始思索著如今的高樓大廈間接地脫離了土地而顯得有些少了房子本來所帶來的溫暖。最后,作者更是從房子談到了一種人性對土地的索取而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文中有句話說得對,塵土制造,就應該回歸塵土。問好作者,推薦閱讀?!揪庉嫞汉翁V】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共 0 條 0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