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感念明代帝師唐瑜(散文)
十月下旬本來是淫雨霏霏的季節(jié),可月末的最后兩天卻是艷陽高照。受多情的太陽眷顧,參加“頌我家鄉(xiāng)美”采風活動的市縣詩人、作家、攝影家如期踏上行程,參觀了帝師文化公園建設(shè)成果,感受了唐瑜古墓悠久的歷史,游歷了銘遠農(nóng)業(yè)生態(tài)園,察看了向守志將軍故里,收獲了滿滿的感念和感動。
星期六上午大約九點來鐘,我們一行走進了帝師文化公園的第一站。只見陽光照耀下的帝師文化公園綠樹林立,一群歌者坐在樹蔭下拉著二胡、彈著鋼琴在盡情高歌;不遠的音樂噴泉廣場樂聲飛揚,沖天的水柱隨著音樂的起伏飄飄欲仙擺動,吸引著無數(shù)游人的目光;一條三米來寬約150米長的帝師文化長廊蜿蜒河岸,恰是一條長龍,備受文人騷客的垂青,大家舉起相機拍攝唐瑜、唐甑的雕塑,把帝師文化的精髓裝進行囊;一尊高大的唐瑜銅像雄踞挺拔在公園北邊中央,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彰顯出帝師六百多年前的浩然風骨,博得遠近游客的垂青和敬仰。
離開帝師文化公園,驅(qū)車前行約行1公里,車停社區(qū)辦公院壩,徒步上行二十來米,便來到了坐落在前河岸邊東陽溪半山腰上的唐瑜古墓。只見興修的墓碑和牌坊巍然屹立,在秋陽照耀下顯現(xiàn)出高大不俗的氣派,上面的石刻造像花鳥龍鳳栩栩如生。我們對帝師唐瑜古墓肅然起敬,一起三鞠躬朝拜禮畢后,各自紛紛尋找古墓遺跡,希望多搜尋帝師遺留的靈氣,悟?qū)懗錾铣说淖髌贰M高^遺留下的古墓和斑駁的石刻造像,我仍能依稀感受到古墓昔日宏大的氣度和它逝去的朦朧悠遠的歷史,引發(fā)了我內(nèi)心無限的感念與遐想。
據(jù)資料介紹:唐瑜,明代教育家、思想家,達州市第一位帝師。原籍浙江金華府蘭溪縣,系宋朝宰相唐介十世孫,元末明初著名大將、明開國功臣唐勝宗之孫。其父為明代五經(jīng)博士、都御使唐祥泰,弟兄三人,瑜為長,次唐瓚,三唐瑞。一生知識淵博,智慧超群,中庸清貧,為人低調(diào),潛心授業(yè)解惑,躬身輔佐朱棣,主張“以人為本”治國理念,推行“強國富民”政策,倡導“平民教育”,合力推崇文化交融、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繁榮,為鞏固大明政權(quán)、開創(chuàng)永樂盛世、推動國家強盛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年是唐瑜入川603周年,這位帝師叫我怎能不感念!
感念帝師唐瑜,就要感念他為中國培育了一代明君“永樂大帝”。公元1381年,唐瑜任朱元璋四皇子朱棣的老師,潛心教誨,砥礪雄鷹。公元1402年,朱棣稱帝,唐瑜榮升為帝師,躬身輔佐朱棣完善了明朝政治制度、發(fā)展經(jīng)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七派鄭和下西洋、疏浚大運河,使明朝發(fā)展到頂峰,史稱“永樂盛世”,充分展示了先祖唐瑜法制強國、軍事強國、經(jīng)濟強國、文化強國的雄才大略。
為鞏固政權(quán),朱棣再命心腹恩師唐瑜入川,監(jiān)視避難巴蜀的建文帝。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唐瑜任官分職,游宦入蜀,定居四川宣漢南壩鎮(zhèn)鯤池官池壩。仙逝后,歿葬南壩鎮(zhèn)東陽溪前河岸邊的圣墩山下,與妻熊氏同瑩共墓。公元1427年,宣德皇帝朱瞻基赦旨:“請入東鄉(xiāng)縣鄉(xiāng)賢祠受享:唐瑜”,命朝廷欽差、歷屆綏定知府和東鄉(xiāng)知縣親自到唐瑜墓地祭拜,春秋兩祭,歲以為常。南壩,因唐瑜墓于此而成為千年文化古鎮(zhèn),名揚巴蜀。
感念帝師唐瑜,就要感念他游宦入川,定居宣漢,客觀地造就了思想家唐甄。唐甄,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亭,祖籍四川宣漢,我國明末清初杰出的進步思想家和政論家,與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同稱“四大著名啟蒙思想家”。一生擁有啟蒙元勛、民主先驅(qū)、市民哲學家、平民政論家、農(nóng)賈經(jīng)濟家、兵學軍事家、詩人等頭銜,是達州歷史上彪炳史冊的最具影響力的一位歷史文化名人。一生著述頗豐,嘔心瀝血三十載而成的《潛書》是其主要代表作,和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號稱為猛烈抨擊封建專制主義的兩面旗幟,對當時及后世影響深遠。唐甄被收錄入《中國一百位杰出思想家》、《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等書之中。
唐甄是唐瑜的十一世孫,他提出的尊重人性、尊重人格為核心的“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興軍強國”的軍事思想、“富民興邦”的經(jīng)濟思想、人人接受平等教育的“平民教育”思想,實際上是受到唐瑜的深刻影響。在“口耳相授”的封建家族文化教育年代,長期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和世代“口耳相傳”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熏陶,唐甄自然而然地繼承了唐瑜的思想和文化。唐甄的進步思想源于家族的教育,是唐瑜思想的延續(xù)和升華。唐甄思想是唐氏文化的結(jié)晶。
感念帝師唐瑜,就要感念他俯身平民,敢于踐行人人接受平等教育的“平民教育”思想,為國育才。中國航海家、外交家鄭和,就是唐瑜思想的受益者。鄭和(公元1371——1433),云南回族人,11歲時(公元1381年)被明朝大將傅友德、蘭玉、沐英帶回北平,送入燕王朱棣府內(nèi)做侍童。同年,唐瑜任東宮教諭,專職傳授四皇子朱棣學業(yè)。從此,唐、鄭二人朝夕相處,共侍朱棣。鄭和少小離家,獨自生活,極其渴求文化知識,奉行“平民教育”思想的唐瑜,樂為鄭和傳道授業(yè)。鄭和勤學好問,每閑暇之時鉆進朱棣書房博覽群書,兼之辦事機敏,深受燕王寵愛,被納為近侍,早晚不離左右,每問必答入流。鄭和自小跟在朱棣身邊,一同南征北戰(zhàn),又是“靖難之役”功臣,被朱棣視為心腹。為搜尋建文帝下落,朱棣派出了海上和陸上多支“別動隊”。形式上鄭和七下西洋,遍及亞、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實現(xiàn)“銳意通四夷”的宏愿,但實則是從海上搜尋惠帝朱允炆的下落。當然,鄭和七下西洋,航海規(guī)模之大,人數(shù)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shù)之先進,航行路程之遠長,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也充分證明了鄭和統(tǒng)帥千軍的才能。鄭和從一名小小的宦官,能夠成為我國著名的航海家,無不得益于唐瑜的真誠教誨,也是唐瑜“平民教育”思想結(jié)出的豐碩成果,為國家培育了可用之才。
那時的明朝,從鄭和開始就逐步允許內(nèi)侍宦官學習文化知識,為朝廷建言獻策,參與朝廷事務,各地州府也積極效仿,一部分下層人物有了學習文化的機會。于是,唐瑜“平民教育”思想在明朝上下得到了廣泛推行。這也為后來中國政壇上的宦官專政設(shè)下了伏筆。
艷陽下,一陣清風拂來,發(fā)燙的肌膚頓感涼爽。我猜想一定是帝師泉下有知,攜來大巴山南麓靈山秀水聚集的清風來解除我們艷陽下的酷熱。讀著唐瑜墓碑上的文字,我仿佛看見六百多年前的時光里,是大巴山送來了一縷清風讓帝師品嘗到了負氧離子純真的第一口呼吸,同時也送走了帝師的最后一聲嘆息。帝師唐瑜長眠于東陽溪603年,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氣。他那帶著風光一生的悄然離世,夠讓我們宣漢的子孫后代去遐想、去追思、去探索。
站在古墓前仰望圣墩山頂,海拔近千米的山頂和山坡長著枝繁葉茂的松柏,開著的野菊和不知名的野花野草,點綴著山頂?shù)焦拍股搅旱氖[郁。那刻,我仿佛插上了翅膀,來到了圣墩山頂,俯瞰著綿延十里高樓崛起的南壩古鎮(zhèn),眺望從天邊靜靜流淌下來的前河水,呼吸著帝師唐瑜從明代輸送來的靈氣,我感悟到了高山威武的豪壯,依著帝師的光輝的業(yè)績,我懂得了人生奉獻的意義和做人的尊嚴。感受著帝師的豪邁氣息,我感到無比地自豪。
離開古墓我們向茶河進發(fā),太陽一路跟著我們同行。今天的太陽和數(shù)百萬年前的太陽是否也是升了又落,落了又升?我想是恒古不變的,若干萬年前的天地運轉(zhuǎn)是與人類血脈相同行??傆幸惶煳覀儾娠L這一干人也會成為后代子孫的祖先。俗話說得好,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今天的我們,應當更好地創(chuàng)造好生存的環(huán)境,培植好育人的梧桐樹,才不讓我們的后人到時無涼可乘,無以感恩。
采風歸來已數(shù)日,對明代帝師的感念縈繞腦海,苦于工作繁忙后的疲憊,遲遲未能動筆。然而,帝師的靈氣附體,讓我在這個冬天的夜晚未能入眠,敲打了對帝師感念的這些淺顯的文字,權(quán)當我對采風活動的交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