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畝水田
兩江總督府,青瓦高墻,戒備森嚴。一對母女來到了大門口。
“何人,為事而來?”門衛(wèi)士卒盤問道。
“速速稟報總督大人,夫人和女兒前來造訪。”總督的親人來訪,士卒不敢怠慢,立刻向總督大人作了匯報:“大人,有人求見?!?br />
“何人?”
“夫人和小姐。”
“快快請進!”兩江總督曾國藩一陣驚喜。近日來,由于公務纏身,他已經(jīng)好久沒有回家了。沒想到夫人和小女親自登門,他驚喜不已。
“夫人,愛女!”總督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老爺”,“父親!”母女倆邁進了總督府。
曾大人把夫人和女兒迎進了督府大堂,親切地攀談起來。突然,曾大人的注意力轉移到小女兒曾紀芬的身上,只見她上面穿了一件藍色的小夾襖,下邊穿了一條綴青邊的黃綢褲,于是他不樂意地說到:“此褲太奢華了,衣著樸素簡潔即可,速速更換此褲。”
“老爺,此褲并不是小女的,而是她去世的嫂子留下來的。為了見父親,她總覺得應該穿體面一些,”夫人連忙解釋道。
“那也不行,勤儉乃為立家之本!”大人神情嚴厲,進而又告誡道,“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币姶?,曾紀芬趕快退了出去,換上了平時穿的一條褲子。父親看后臉上才露出了笑容。
科舉秋闈在京師結束。曾公子繼鴻參加了科考。此次殿試,曾公子才華出眾,他脫穎而出,榜上有名。金榜題名,立刻引起眾多人的關注。
“曾繼鴻何許人也?”
“此人乃兩江總督曾國藩大人的公子!”
舉人們議論紛紛?!霸^鴻”這個名字立刻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
連日的苦讀,令曾繼鴻感到十分疲倦。他閉目靜養(yǎng),決定休息些時日。
“曾公子在否?”突然,有人前來拜訪,“曾公子,我等也為湘江舉人,公子金榜題名,我等特此前來祝賀。我等設宴,特請公子賞臉!”
曾紀鴻倍感欣喜,在京師邂逅同鄉(xiāng),甚是激動。他欣然接受邀請。
宴期已至。曾紀鴻正準備赴宴。突然,家書到。他一陣驚喜,斷定肯定是父親有要事協(xié)商。打開書信,只見上面寫道:“鴻兒,科考結束,速速回湘,京師不可久留?!痹o鴻不明白父親的意圖,不知道父親為何如此要求自己?他繼續(xù)閱讀家書,完畢,他才恍然大悟:父親擔心有些別有用心的人,看重兩江總督的威望,巴結兒子曾紀鴻,從而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信函末尾,父親再三叮囑:“切記踏實為人處世,千萬不可狂妄自大,沽名釣譽!”看完書信,曾紀鴻立刻清醒,于是頓住腳步,取消了赴宴的想法。
時光如梭,四千金紀純到了出嫁的年齡。小姐的嫁妝成了許多人關心的焦點。
“依我看,兩江總督的千金出嫁,應該大辦婚事,嫁妝豐厚,至少也得五六千萬兩銀子,”一位親戚出主意。
“是啊,如今哪個達官貴人辦理兒女婚事不是大操大辦呢,那樣才顯得排場,才有總督的體面!”總督的一位堂弟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方才,兩人在高談闊論時,曾國藩始終沉默不語。突然,他鄭重地說道:“此事切勿再議,仍按曾府規(guī)矩辦理,每女嫁妝不得超越兩百兩!
大婚出嫁之日,叔父已不放心,他不相信兄長真能那樣如此“摳門”。
侄女臨出門,他特地趕到:“慢著,讓我看看!”他打開嫁妝箱一看,這才傻了眼,侄女的嫁妝果很寒酸。曾國荃一陣心酸,他立刻拿出四百兩銀子,對侄女說:“這里有銀子四百兩,再添置一些嫁妝,你的嫁妝太寒磣了。”
弟弟的舉動被曾國藩看到了眼里,他立刻婉言道:“作為叔父,切不可縱容侄兒的驕奢之氣,弟之彩銀萬萬不可接受。”曾國荃看著哥哥,無奈地搖了搖頭。
和以前相比,曾總督的健康狀況大不如以前,一段時間來,他總覺得自己頭暈眼花、昏昏沉沉。
“父親,孩兒請郎中看看,”兒子曾紀澤心疼地說。
“不必啦,生老病死,任何人無法逃避。為父老了,不必苛求?!?br />
近日來,曾大人深居簡出,氣短、腿麻、目眩等疾病接踵而至。見此,各位妻妾便開始各自打算。
“大人能留下多少產業(yè)?”精明善于算計的二太太問道。
“那誰知道,老爺從來不說,你為何惦記這個,老爺自有安排,”忠厚老實的大太太回應道。
“不知道老爺怎么分配這些家產?”富有心眼的三太太也紅了眼。
“那還用說,全部分給他的子孫們。”
就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曾大人把家人叫到病榻前,他用微弱的目光看了看在場的夫人和兒女,然后鄭重地留下了遺言:所有財遺產只能用于:救濟家族貧窮之人、補貼家用或者捐獻朝廷,用于賑濟。分文不留于子孫……
記錄完畢,在場的幾位夫人太太皆緘口不語,無言以對……
遺囑不久傳入弟弟曾國荃耳中,他總覺不妥。
“兄長一生為官清廉,遺產甚是微薄,弟以為,應將資產留與子孫,潤澤后代,”弟弟建議到。
“此話差矣。驕奢之氣不可縱容,官宦之家多出紈绔子弟,切記,切記!頑強拼搏,自力更生才是立足之本,兒孫自該明白此理,”曾大人擺擺手反對道。
弟弟無法說服兄長,便退了出來。但他總覺得兄長對子女過于苛刻。于是,他決定購買百畝水田贈與侄兒侄孫。
消息很快傳到了曾大人的耳朵里。他忿然道:“萬萬不可!此田產須設法出手,或捐作族內祭田,或轉售他人,所得銀錢全部供家中日用之需,決不可遺贈子孫。”子孫紛紛點頭,牢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