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義》第四回 杜康釀酒劉伶醉 黃帝駕崩葬橋山
作品名稱:三秦演義 作者:吉春 發(fā)布時間:2014-05-12 12:01:43 字數(shù):4290
第四回杜康釀酒劉伶醉黃帝駕崩葬橋山
龍宴酒是陜西黃陵縣店頭鎮(zhèn)出產(chǎn)的名酒,最早叫“龍涎酒”,傳說是龍的涎水釀成的。
相傳,杜康因霉壞糧食而被貶職,后來釀酒有功,黃帝又恢復了他的原職,讓他繼續(xù)當管理糧食的大臣。杜康在釀酒技術上年年都有新改進,酒的質(zhì)量越來越高。
有一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各部落的山洞里都堆滿了糧食,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這年又是黃帝統(tǒng)一三大部落、建立部落聯(lián)盟50年大慶,黃帝舉行盛大宴會,請來了各部落的首領。各個部落也給黃帝帶來許多禮品。宴會開始了,黃帝命杜康給每人敬一碗酒,人們也向黃帝敬酒,然后又相互敬酒。
宴會廳里歡聲笑語,熱鬧非常。正在這時,一條巨龍突然從天而降,把頭一直伸到宴會廳的大酒壇上,聞來聞去,但壇口太小了,龍嘴怎么也伸不進去,饞得嘴里的涎水不斷掉進酒壇里。當時大家都被嚇得目瞪口呆,只有黃帝不慌不忙地走到巨龍跟前,把酒壇里的酒倒進一只大碗里,然后把酒碗送到巨龍嘴邊,巨龍一飲而盡。等黃帝再倒第二碗酒時,巨龍騰空而起,轉(zhuǎn)瞬間便飛得無蹤無影了。人們眼看著巨龍離去才松了口氣,又回到各自的座位。黃帝又命杜康給大家敬第二輪酒。誰知,杜康剛走到酒壇跟前,還未來得及取酒,一股濃郁的酒香撲鼻而來,差一點把他醉倒。杜康給每人敬過酒后,大家只喝了一口,就覺得渾身舒暢,飄飄欲仙,忙問:“這酒怎么一下子變得這么香了?”杜康心想這一定是巨龍的涎水滴進酒壇所致。據(jù)說龍是不輕易流涎水的,人若喝了龍涎水能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因此,他乘人們不注意時,從滴有龍涎水的酒壇里打出一碗酒,倒進另一只酒壇內(nèi),然后讓人把滴有龍涎水這壇酒趕快抬下去。說也奇怪,留下來的這壇酒摻過一碗龍涎水后,味道也變得和剛才抬下去的那壇龍涎水酒一模一樣。人們越喝越想喝,黃帝準許大家開懷暢飲,一大壇酒很快就被飲光了。宴會結(jié)束后,杜康派專人保管那壇龍涎水酒,不許任何人動用。當他每次釀出新酒時便給新酒時摻進三滴龍涎水酒。新酒的味道立刻變得濃郁甘醇、漂香醉人了。從此,杜康的“龍涎酒”,名氣越來越大。
傳說杜康有個好朋友叫劉伶,平生最愛喝酒,聽說杜康釀出好酒,就專程前來拜訪。不巧杜康這天正好不在家。劉伶來到杜康釀酒的地方,還未進門,就看見墻上寫有一首詩:
量大一碗醉三年,量小一盅睡三天;
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盞海底眠。
最后一句:“誰若不信試試看!”
劉伶鼻子一哼,不以為然地說:“好大的口氣!天下誰不知我劉伶的酒量。往東喝垮東海岸,往西喝倒峨嵋山,往南喝過桂林酒,往北吃過蟠桃宴。東西南北吃喝遍,也沒把我醉半天”。進了門,他開口就要一碗酒。小主人說:“這酒只能喝一盅,不能喝一碗,一碗酒會把人醉死的?!北緛恚瑒⒘婵戳藟ι显娋蛺阑?,再一聽此話,更是火冒三丈,便氣沖沖地說:“少羅嗦,快打碗酒來!”小主人見來客氣勢洶洶,不敢怠慢,趕快打一碗龍涎酒,雙手遞了過去。劉伶接過酒,只覺得濃香撲鼻,便一飲而盡。哪知碗剛放下,就覺得頭昏目眩,雙腿不聽使喚,撲通一聲,跌倒在地,已經(jīng)不省人事了。小主人嚇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正在這時,杜康回來了,見地上躺著醉倒的劉伶,不禁哈哈大笑說:“你小子經(jīng)??诔隹裱?,今天卻被我一碗酒醉成這個樣子!”杜康讓人找來四塊木板,臨時給劉伶做了副棺材,把劉伶埋到后院的酒糟堆里。
三年以后,劉伶的妻子打聽出丈夫是喝了杜康的龍涎酒,當場死去的。這天便找上門來向杜康要人。杜康對劉伶的妻子哈哈一笑說:“老嫂子,別發(fā)怒。劉兄沒有真死,他是喝醉了?!?br />
說著掐指一算,劉伶正好是三年前的這一天醉過去的,便把劉伶的妻子領到后院,刨開酒糟堆掀開棺材蓋了一看,只見劉伶紅光滿面,躺在棺材里睡得正香。杜康拍了拍他的肩膀說:“老兄,該醒來了!老嫂子等了三年,已經(jīng)等得不耐煩了”。劉伶睜開雙眼,打了個哈欠,坐了起來。妻子趕快上前把他扶出棺材。杜康在一旁笑著說:“你再不醒來,老嫂子就要和我拼命了!”劉伶不好意思地擺了擺手,就和妻子一同回家去了。從此,“杜康造酒醉劉伶”的故事,就成為后世人的美談。
傳說杜康和劉伶后來都成了酒仙,遠走高飛了。但杜康的釀酒技術和配方卻在河南、山東、陜西一帶流傳下來。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在他《短歌行》一詩中寫道:“概當一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梢姸趴滇劸泼麣庵?。據(jù)說以后各朝代又將杜康的“龍涎灑”封為“龍宴酒”,只有在皇帝舉行國宴的時候才允許動用?,F(xiàn)在黃陵縣生產(chǎn)的“龍宴酒”,據(jù)說就是根據(jù)民間挖掘出來的杜康釀酒的原配方,加上現(xiàn)代的技術釀制而成,它仍然保持了香美甘醇、飲而得神的特色。
“杜康釀酒醉劉伶”的故事,據(jù)說,就是用“拐角井”的水,釀出的酒,才把劉伶醉倒。千百年來,流傳在當?shù)氐拿裰{說:“店頭有眼拐角井,井水可當燒酒飲;杜康用它醉劉伶,黃帝用它敬功臣。先民用它祭天地,拐角井水有神通?!彼裕庌@酒過去遠銷陜甘寧,近銷關中。難怪1992年在香港博覽會上獲得銀質(zhì)獎。
凡是來黃陵縣謁陵拜祖的人,幾乎都要到軒轅廟院內(nèi)看一看黃帝的腳印。這雙腳印留在約一米見方的青石上??吹娜丝倫郯炎约旱碾p腳,放在黃帝腳印上試一試,用他們的話說,這是“踩著黃帝的腳印前進?!?br />
黃帝的這雙腳印為什么能保存到今天?這里還流傳著一個故事。
相傳黃帝時期,當初沒有衣帽,更沒有鞋襪,不是用樹葉遮體,便是以獸皮纏腰。黃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樣,腰間纏著獸皮,光著腳板,長年累月奔走各地,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凍,黃帝出外巡察時傷腦筋光著雙腳。
后來,胡巢和于則發(fā)明了了帽子和木屣,有人給黃帝也做了一雙木屣。穿起來雖比光著腳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動卻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獵仍不能穿。有年冬天,黃帝出外回來,腳凍爛了。穿木屐不方便,黃帝身邊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給黃帝縫了個布筒。黃帝在腳上試了試,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黃帝也不見怪,還表揚了素雀的創(chuàng)造精神。素雀卻十分難過,有一次她去河邊擔水,發(fā)現(xiàn)黃帝獨自一人從河灘走過,留下了深深的腳印,素雀仔細一看,心里亮了。原來黃帝的腳特別大,如果按腳印做下去,就不會再小了。于是素雀擔完水,取來石刀,在黃帝腳印四周的膠泥上劃了四方格,曬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雙軟木作底、麻布作幫的高筒靴子。黃帝試穿后,覺得很滿意。人類第一雙高筒靴子就這樣做成了。黃帝十分珍愛這雙靴子,平時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節(jié)日或開慶功會時才穿上它。
黃帝乘龍升天時,臣民們今瓔藏在黃帝東宮。到了近代,這塊刻有黃帝腳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軒轅廟院內(nèi),一直保存到現(xiàn)在。
黃帝活到110歲時,自感身體不佳,經(jīng)常鬧病。玉皇大帝幾乎每晚都給他托夢,叫他作好準備,天宮選吉日派巨龍下凡接他回天宮歇息。黃帝在荊山鑄鼎很忙,先后兩次回橋國給他選擇了墳地,最后,墳址就定在“橋山之巔”。
公元前5000年的九月九日,按伏羲氏創(chuàng)立“八卦”定位之說,以陽爻為九,兩九相重,故名“重陽”。這是一年365天最好季節(jié)。秋高氣爽,陽光明媚,果實累累,豐收在望。黃帝在這一天就要被召回天宮。當巨龍降落橋山,群臣先民依依不舍,哭聲驚天動地。整個橋山擁滿了先民。有的扯住黃帝衣裳,有的捉住黃帝的靴子,有的捉著巨龍的胡須,誰也不想讓黃帝離開人間。群民的眼淚灑濕了地面,轉(zhuǎn)眼地上起了淚水浪,嘩嘩地從橋山之巔淌流下來,全部流入了“祖河”。不料,時辰已到,巨龍騰空而起,黃帝升天去了。
約公元前2450年九月初九日,黃帝崩,葬陜北橋山。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于陜西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jù)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歷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
黃帝陵相傳是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它位于陜西省中部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yǎng)蠶,其史官倉頡創(chuàng)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chuàng)造了干支歷法,其樂官伶?zhèn)愔谱髁藰菲鳌N覈髞砟芪∪灰倭⒂谑澜缢拇笪拿鞴艊?,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勛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tǒng)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jù)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東巡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秉S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陜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后,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于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后就安葬在橋山。
黃陵橋山古柏確是后人所植。據(jù)現(xiàn)存碑記證實,早在漢唐時期,官府就指令黎民百姓在橋山上種植松柏。當時由于管理不善,年年種植,年年不見樹林。為了確保橋山松柏栽種成功,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正月二十八日,仁宗皇帝趙禎,聽祭掃黃帝陵回到京城的大臣匯報說,橋山栽植柏樹很多,而成活甚少,損失太大。于是仁宗皇帝命令身邊大臣擬旨,指令坊州(今黃陵)縣衙,委派專人看護巡守。坊州中書劉午坤接到了圣旨,即發(fā)動黎民百姓,整舊栽新。當年在橋山種植柏樹一千四百一十五株。又從鄉(xiāng)間抽調(diào)寇守文、王文政、楊遇等三戶人家,免除其一切差役,專在橋山上日夜巡守看護松柏林。為了防他們玩忽職守,還把這三戶戶主的名字刻在一座碑上,可算真正做到了責任落實到人。這大概是九百年前中華民族最早的第一批護林員。從此,橋山古柏得到歷朝歷代重視。清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官府派人對橋山古柏作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普查,可惜普查的資料已全部丟失。到了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延安專署專員余正東,黃陵縣縣長盧仁山,撥國幣三千元,調(diào)動一個民團,將橋山古柏劃地為段,編列號次,命令士兵每人按樹貼號。歷時十九天的普查,結(jié)果得出黃陵橋山共有古柏六萬一千一百八十六株。此數(shù)正式載入了黃陵縣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更進一步加強了對軒轅黃帝陵廟的管理,設立了文物管理所,對專職管護人員進行了統(tǒng)一編制;在橋山之巔修筑了了望哨所,日夜有專人輪流巡山看護。現(xiàn)在滿山翠柏,棵棵根深葉茂,蒼翠挺拔。已有五千年歷史的“黃帝手植柏”,更是高大雄偉,七人合抱不住,國外游客稱它是“世界柏樹之父”。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國”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