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煙火】二十八把面發(fā)(散文)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边@一首童謠,像一條無形的絲線,串起了兒時關于年的美好記憶。而“二十八,把面發(fā)”,便是這盛大年俗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臨近年關,整個世界仿佛都被一種無形的喜慶氛圍所籠罩。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紅紅的燈籠在風中輕輕搖曳,像是在迫不及待地向人們訴說著新年的喜悅。集市上更是熱鬧非凡,人頭攢動,叫賣聲、討價還價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獨特的年關交響曲。
二十八這一天,面的發(fā)酵似乎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清晨,陽光剛剛灑在古老的房檐上,家庭主婦們就開始忙碌起來。面粉,那是來自大地的饋贈,白白凈凈地盛放在陶制的面盆里。主婦們將適量的溫水緩緩倒入面粉中,水與面粉的交融就像是一場細膩的舞蹈。她們的手像是擁有神奇的魔法,輕柔地攪拌著面粉,面粉在水的滋潤下漸漸形成了雪花狀,然后又慢慢地揉成一個光滑的面團。這揉面的過程,講究的是勁道與技巧,需要用力均勻,反復揉搓,直至面團的表面像嬰兒的肌膚一樣光滑細膩。
在鄉(xiāng)村里,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的灶膛里都燃起了紅紅的火焰。那火焰舔著鍋底,將溫暖傳遞到屋子的每一個角落。面盆被放置在溫暖的地方,灶旁或者炕頭,讓面團在溫暖的懷抱中慢慢發(fā)酵。這時候,小孩子們總會好奇地圍在面盆旁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面盆,仿佛能透過那陶制的盆壁看到面團在一點點地膨脹起來。他們的小臉蛋被灶火映得紅撲撲的,滿是對新年的期待與興奮。
“二十八,把面發(fā)”這一習俗背后,其實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發(fā)面的“發(fā)”有著發(fā)財、發(fā)達的美好寓意。年關將近,人們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自家的生活能夠蒸蒸日上,財源廣進。面團的發(fā)酵過程,就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慢慢孕育、生長。而且,發(fā)好的面可以制作出各種各樣的面食,這也象征著生活的豐富多彩。
這一天制作的面食種類繁多。普通人家最常做的便是饅頭。饅頭,那是最樸實無華卻又不可或缺的主食。發(fā)好的面團被揪成一個個大小均勻的劑子,然后經過主婦們的巧手搓揉,變成了一個個圓潤的饅頭坯子。饅頭坯子整齊地排列在案板上,像是等待檢閱的士兵。還有花卷,那可是主婦們展示手藝的好機會。將搟好的面片抹上一層香噴噴的油,再撒上些鹽、蔥花或者花椒粉,然后將面片卷起來,切成一段段的,用筷子在中間輕輕一壓,一個漂亮的花卷就成型了。那花卷層層疊疊,仿佛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除了饅頭和花卷,有的人家還會做棗糕。棗糕的制作更為講究,將紅棗洗凈去核,然后與發(fā)好的面混合在一起。紅棗那甜蜜的味道滲透到面團里,讓整個棗糕都充滿了濃郁的香甜氣息。每一塊棗糕里都鑲嵌著一顆顆飽滿的紅棗,就像是鑲嵌著一顆顆紅寶石。當棗糕蒸制出來的時候,熱氣騰騰,散發(fā)著誘人的香氣,那香甜的味道彌漫在整個屋子里,讓人垂涎欲滴。
在城市里,雖然沒有鄉(xiāng)村那樣的大灶膛,但“二十八,把面發(fā)”的習俗也依然被傳承著。高樓大廈中的廚房雖然空間有限,但人們的熱情絲毫不減。年輕的主婦們或是向長輩請教,或是通過網絡學習發(fā)面的技巧。超市里,各種優(yōu)質的面粉被擺在顯眼的位置,人們精心挑選著適合做面食的面粉?;氐郊液?,盡管沒有農村那種充滿煙火氣的環(huán)境,但現(xiàn)代化的廚房電器也能為發(fā)面提供適宜的溫度??鞠?、微波爐等都成為了幫助面團發(fā)酵的好幫手。
在一些大家庭里,這天還會成為家庭團聚的契機。兒女們帶著孩子回到父母家中,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到發(fā)面制作面食的過程中。老人們坐在一旁,指揮著晚輩們,講述著過去過年的故事。小孩子們在面粉堆里嬉戲,弄得滿臉都是面粉,就像一個個小小的白面人,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這不僅僅是制作面食的過程,更是一種親情的傳遞,一種家族文化的傳承。
發(fā)面的過程也是人們交流情感的過程。鄰里之間,相互分享著發(fā)面的經驗。“你家的面發(fā)得真好,又松又軟,有啥訣竅呢?”“我家今天做棗糕,到時候給你們送點過來嘗嘗。”這樣的話語在鄰里之間傳遞著,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充滿了濃濃的人間煙火氣,讓寒冷的冬天也變得溫暖起來。
在這一天,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面香和人們對新年的憧憬。從清晨到黃昏,無論是鄉(xiāng)村還是城市,這個習俗如同一條紐帶,將人們與傳統(tǒng)文化緊緊相連,將人們對新年的期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到那一團團發(fā)酵的面團之中。在鄉(xiāng)村,“二十八,把面發(fā)”的景象更是充滿了傳統(tǒng)的韻味。大灶膛里早早地就燃起了柴火,火焰舔著鍋底,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響,仿佛是在為新年的到來奏響序曲。灶膛的火光映照著主婦們忙碌的身影,她們一邊往灶里添著柴,一邊留意著面盆里的面團。
發(fā)面的容器也頗有講究。一些人家用的是陶制的面盆,那粗糙的質地像是承載著歲月的記憶。陶盆的透氣性好,有助于面團更好地發(fā)酵。面盆上往往蓋著一塊洗得發(fā)白的布,這塊布就像是一個守護者,為面團營造出一個溫暖而又適宜發(fā)酵的小環(huán)境。在等待面團發(fā)酵的過程中,主婦們也不會閑著。她們會準備制作面食所需的其他食材,比如將新鮮的蔬菜洗凈切好,以備做饅頭餡或者花卷的配料。
還有的鄉(xiāng)村會在二十八這天制作面魚兒。面魚兒可不是真的魚,而是一種形狀酷似小魚的面食。制作面魚兒需要一定的技巧,先將發(fā)好的面團搟成薄餅狀,然后用刀切成窄窄的長條,再把長條捏成小魚的形狀,用筷子在“魚身”上壓出幾道紋路,就像真的魚鱗片一樣。這些面魚兒放在蒸籠里,與饅頭、花卷一起蒸制。蒸熟后的面魚兒白白胖胖,仿佛是在面的海洋里暢游的小魚,給新年的餐桌增添了一份靈動的氣息。
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這個習俗也有著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比如在新疆的一些維吾爾族家庭,他們會制作馕餅。馕餅的制作雖然和傳統(tǒng)的發(fā)面饅頭有所不同,但也遵循著發(fā)面的基本原理。維吾爾族主婦們會用獨特的發(fā)酵劑來發(fā)面,將面粉和水、鹽以及發(fā)酵劑混合在一起,揉成面團后,放在溫暖的地方發(fā)酵。發(fā)酵好的面團被搟成大大的圓形,然后在中間印上獨特的花紋,撒上芝麻或者洋蔥末等調料。馕餅是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當馕餅放入馕坑的那一刻,火焰似乎也變得歡快起來??竞玫拟物炆l(fā)著濃郁的麥香和獨特的調料香氣,這種香氣彌漫在維吾爾族家庭的小院里,也成為了他們新年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漂泊在外的游子來說,更是一種深深的鄉(xiāng)愁。每到這一天,他們腦海中就會浮現(xiàn)出家鄉(xiāng)的畫面:老屋里彌漫著面香,父母在忙碌地制作著各種面食,自己和兄弟姐妹在一旁打鬧玩耍。即使遠在千里之外的城市,他們也會想盡辦法在這一天制作一些面食。也許制作的過程并不那么完美,也許做出的面食沒有家鄉(xiāng)的味道,但這卻是他們對家鄉(xiāng)習俗的一種堅守,對家鄉(xiāng)思念的一種寄托。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于春節(jié)一些風俗也在不斷地演變和創(chuàng)新?,F(xiàn)在有一些年輕人會將傳統(tǒng)的發(fā)面工藝與現(xiàn)代的美食理念相結合。比如制作彩色饅頭,他們會使用天然的食材色素,像菠菜汁可以讓饅頭變成綠色,胡蘿卜汁能使饅頭呈現(xiàn)出橙色。這些彩色饅頭不僅美觀,而且營養(yǎng)豐富,成為了新年餐桌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還有人會把發(fā)面做成各種卡通形象,像小熊、小兔子等,這讓傳統(tǒng)的面食充滿了童趣,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二十八,把面發(fā)”這一習俗,不僅僅是制作面食這么簡單。它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從古老的鄉(xiāng)村到現(xiàn)代的城市,從漢族到少數(shù)民族,這一習俗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中華民族的文化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它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家庭的興衰,卻始終保持著那份對新年的美好期許。在這個習俗里,我們看到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家庭的重視,對傳統(tǒng)的尊重。每一個發(fā)好的面團,都是人們用心和希望揉成的;每一種面食,都是人們對新年的祝福和祈愿。
這一天的傍晚,當夕陽的余暉灑在鄉(xiāng)村的小院或是城市的高樓之上,家家戶戶的蒸籠里都升騰起熱氣。那熱氣中帶著面香,帶著新年的喜氣,彌漫在空氣中,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新年即將到來。無論是傳統(tǒng)的饅頭、花卷,還是充滿創(chuàng)意的彩色饅頭、卡通面食,它們都將被端上新年的餐桌,成為人們慶祝新年的重要美食。這種美食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和情感,將隨著新年的鐘聲,一代代地傳承下去,永遠不會消失。
當夜幕降臨,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品嘗著剛剛出鍋的面食,談論著新年的計劃。那熱騰騰的面食不僅溫暖了人們的胃,更溫暖了人們的心。而“二十八,把面發(fā)”這個習俗,也將在這溫暖的氛圍中,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成為他們心中關于新年、關于家庭、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最美好的回憶。
在這個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時代,我們應該更加珍惜這樣的傳統(tǒng)習俗。它是我們與祖先對話的一種方式,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基。讓我們在傳承這些習俗的過程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讓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煥發(fā)出新的光彩,讓每一個新年都充滿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融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