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新】求生(隨筆)
在城市公園那寧靜的一隅,有一位老人,仿若歲月鐫刻的一尊塑像,長久地吸引著我的目光。他白發(fā)稀疏如秋后的枯草,身形佝僂似被霜打的殘荷,瘦骨嶙峋,皮包骨頭的模樣讓人揪心。每日,他都在那里艱難地抬腿、甩胯,又時而忘我地彎腰捶胸,動作時斷時續(xù),毫無章法地進行著屬于他自己的“特色鍛煉”。望著他那顫顫巍巍卻又無比堅毅的身影,我不禁陷入沉思:風燭殘年的他,這般拼命鍛煉,所求者何?想來,大概是寄望于借由每日的堅持,為自己已然所剩不多的時光,稍稍續(xù)上一程。唉,老年人對生的渴望,當真是強烈得令人動容啊!
求生,乃是人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于老年人而言,更是一種刻意為之的執(zhí)著追求。莎士比亞曾借哈姆雷特之口發(fā)出深沉叩問:“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痹诂F(xiàn)實的煙火人間,絕大多數(shù)老年人都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出對生存的熾熱渴望,這種愿望,仿若奔騰不息的江河,不受具體境遇的拘囿,也突破階層的壁壘,以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形式奔涌而出。
且看那些忙碌了一輩子的人,在職場的賽道上一路狂奔,未曾停歇。他們中,有的是企業(yè)的中流砥柱、高管精英,每日周旋于會議、談判、決策之間;有的則是做小生意的老板,起早貪黑,守著一方店面,為了蠅頭小利與生活死磕。歲月悠悠,到了垂暮之年,他們對生命的留戀愈發(fā)深沉。為何?只因他們難舍那份拼搏歲月里積攢下的充實感,害怕生命戛然而止,會讓這一切奮斗的痕跡、忙碌的意義瞬間歸零。即便身體已疲憊不堪,精力大不如前,他們心底仍有個聲音在吶喊,期望能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以滄桑之眼,見證歲月的流轉(zhuǎn)、世事的變遷。
再瞧那些生活悠閑的人,一生被大把閑暇時光溫柔以待,他們更不舍這生命饋贈的美好。漫長歲月里,他們于花鳥魚蟲間尋趣,在經(jīng)史子集里遨游,將生活的每個縫隙都填滿了詩意。晨曦初露,他們澆花弄草,看露珠在花瓣上閃爍;黃昏向晚,他們手捧典籍,品歷史興衰、況人生百味。他們眷戀這份閑適愜意,恐懼死亡如狂風驟起,會無情奪走這份悠然。因而,他們格外珍惜每一個鳥鳴的清晨,每一個霞染的黃昏,視之為生命的珍寶。
有權有勢者,身處高位,肩負著千鈞重擔,責任與使命如影隨形。從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在其位、謀其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便是其中典范,他“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為了復興漢室,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不辭辛勞,日夜操勞,事無巨細皆親力親為。他對生命的堅守,源于對先主托孤的重諾,源于心懷天下統(tǒng)一的宏偉抱負。那高居萬人之上、叱咤風云、掌控全局的感覺,讓權勢一族對生命眷戀不已,因他們深知,唯有活著,才能繼續(xù)在歷史的舞臺上導演波瀾壯闊的大戲劇。
窮人的世界,雖滿是生活的艱辛,卻也有著質(zhì)樸得令人落淚的溫暖與牽掛。他們眷戀生命,或許只為寒夜歸家時,那扇透出昏黃燈光的窗,只為簡陋屋檐下,家人圍坐、笑語晏晏的溫馨畫面。就如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身處社會底層,被命運的車輪反復碾壓,經(jīng)歷三起三落的買車悲劇,嘗盡人間冷暖。可即便如此,他心中始終懷著對未來生活的一絲微光般的期待,渴望有朝一日能擁有屬于自己的車,過上安穩(wěn)日子。這份在困境泥沼中對生存的執(zhí)著,恰似暗夜里的火種,雖微弱卻永不熄滅。
商賈巨富坐擁財富帶來的物質(zhì)盛宴,生活五光十色、豐富多彩。他們留戀生命,一方面是為了憑借雄厚資本,進一步拓展商業(yè)版圖,讓家族財富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傳承家族榮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精神的浩瀚海洋里繼續(xù)探索,追求更高層次的富足。如洛克菲勒,在積累并享受了巨額財富后,對生命的眷戀促使他投身慈善,創(chuàng)辦基金會,在世間留下別樣的溫暖印記,展現(xiàn)人性光輝。
還有那些生命中有遺憾的人,更是如溺水者緊抓救命稻草般,緊緊抓住生命的尾巴。他們或許曾錯過陪伴親人的關鍵時光,讓親情在歲月里留白;或許曾與事業(yè)騰飛的機遇擦肩而過,空余悔恨。這份遺憾,如同心底的刺,鞭策著他們求生,期盼在剩余的時光里尋得內(nèi)心的平衡與安寧。史鐵生便是如此,年輕時突遭癱瘓厄運,人生瞬間墜入黑暗深淵,滿是遺憾。但他并未向命運低頭,放棄生命,而是以筆為劍,在紙上耕耘,用文字傾訴對生命的熱愛與眷戀,在苦難的荊棘叢中頑強開辟出一條生命通道,延續(xù)著生命之旅。
漫步城市,步道上暴走的人群,浩浩蕩蕩,那急促的腳步聲,仿佛是生命的鼓點;廣場上熱舞的人們,身姿矯健,隨著音樂盡情搖擺,肆意感受生命活力。這些,皆是老年人眷戀生命的鮮明例證。在城市的廣場、公園、小區(qū)空地上,每日晨光微熹或暮色四合之際,音樂準時響起,老人們身著整齊,列隊而舞,擺動身姿,于律動間捕捉生命的躍動,追求健康求長壽,用汗水書寫對生的執(zhí)著。
醫(yī)院的病房里,同樣上演著一幕幕關于求生的故事。總能看到一些病人,被病痛折磨得形容枯槁,身如干柴,可那眼中的光從未熄滅。他們緊緊抓住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僥幸,不放過任何一絲康復的可能。為求良方,他們四處打聽,甚至不惜踏入虛假保健品的陷阱,只因心底有個聲音在嘶吼:我要活下去!他們仿若海明威筆下的老人圣地亞哥,在與生活這條“大馬林魚”的搏斗中,哪怕精疲力竭,遍體鱗傷,也絕不認輸,以鋼鐵般的意志,捍衛(wèi)生命的尊嚴。
清晨的菜市場,亦是老人們的“戰(zhàn)場”。他們穿梭于攤位之間,精心挑選新鮮食材,仔細盤算每日飲食,只為攝取更多營養(yǎng),為身體注入生機。熱衷于參加各種養(yǎng)生講座,哪怕明知可能有詐,卻仍不惜重金購買保健品,種種舉動,皆為求生。老人們的這些抗爭,如同飛蛾撲火,明知前路艱難,卻只為讓自己的生命之樹,在風雨飄搖中多存活一些時日。
如今,時代奏響美好華章,老人們的求生欲望愈發(fā)強烈。他們不舍人間冷暖的點點滴滴,熟悉的親人面容、朋友笑聲、家庭溫馨,無一不是他們眷戀生命的緣由。同時,對死亡那無盡黑暗的未知和恐懼,如影隨形,讓他們拼命抓住生存的希望。在他們心底,固執(zhí)地認為,活著即便艱難,也好過消失在那虛無的黑暗中,至少,還能觸摸陽光,感受溫暖。
全社會都應當正視、理解并關注老人的求生欲望。作為子女,更要成為他們情感上的“及時雨”,用耐心與愛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實際的關愛,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健康狀況。還要引導他們理性看待生命的進程,讓他們明白,人生最后這一段充滿渴望與掙扎的路,需要在溫暖與安寧中徐徐走過。而老人自身,在追求生存的同時,亦不必過度焦慮與恐懼,學會享受生命的每一刻,賞春花秋月,聽鳥語蟬鳴,過好當下,便此生無憾。
老人需要看透人生。人生是什么?人生是一場盛大而獨特的體驗,從呱呱墜地時的懵懂啼哭,到青春年少時的熱血逐夢,再到中年的沉穩(wěn)擔當,直至暮年的回首滄桑,每一步都鐫刻著成長、收獲與失去。其間,有高峰時的意氣風發(fā),亦有低谷時的黯然神傷;有相聚的歡笑,亦有離散的淚水。這一路,我們品嘗酸甜苦辣,歷經(jīng)風雨彩虹,皆是生命的饋贈。一路走來,一路體驗,此生不虛。
生命的輪回,是自然不可違背的鐵律,正如莊子所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開始與結(jié)束,本就是自然的循環(huán)往復,如晝夜交替、四季更迭,我們不應在生死面前過度悲傷或恐懼。生,固然值得我們以雙手虔誠捧起,用心珍惜;死,亦大可不必懼怕,它不過是生命的另一種歸宿,是一場寧靜的遠行。老人們在求生的道路上,其實也是在完成生命最后的修行,于苦難與堅持中,領悟生命的真諦。他們理應坦然地面對生死交替那一刻的來臨,帶著最后的微笑,平靜地離開,回歸生命的源頭。
我想說的是:生命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長度,更在于厚度、寬度與溫度。厚度,是我們在歲月里沉淀的智慧、積累的閱歷,是面對困境時的堅毅與勇氣;寬度,是我們拓展的視野、豐富的社交,是心懷天下、兼濟他人的胸懷;溫度,是人與人之間傳遞的愛與善意,是對生活細微處的感知與感恩。
全社會都要關心老人,老人都要看透生死!讓生命在關愛與豁達中,綻放最絢爛的光彩,奏響最動人的樂章。
2025.1.14
握手,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