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獎】我們村的學校(散文)
一
我們村的學校在北街。村里共有五條街,南北東西錯落,每條街有各自的名字,從東往西,依次叫前街、大街、南場兒、小胡同和西小莊。南場兒,自然在最南端,它的北面,和它平行的,就是小胡同,在最北端。如果那時有無人機拍照,整個村子從空中鳥瞰,很像一個靜臥的烏龜,當然是寫意。千年王八萬年龜。盼望富足、平安的鄉(xiāng)親,總會不斷尋求某種事物或某種意象,崇拜祈禱,作為吉祥的象征,以為護佑大家的神明。這讓他們的精神世界更充盈,向前的動力更飽滿。烏龜,是村里人的圖騰,有長壽、吉祥的寓意。我們村的善男信女,就從這尊烏龜中獲得希望,汲取自信,為生活在這個村莊,而油生一種榮耀。
學校,就在小胡同的北側,大致相當于烏龜?shù)挠仪白μ?。如果按生產小隊劃分,學校則在八小隊。門朝北開,對著往北出村的大道。學校是一個長方形的院子,面積超不過五千平米,共有四個教室,南面正房兩個,東面廂房一個,北面大門口東側一個。大門口的西側,則是老師的辦公室。學校的東、南、西三面,都住有村民,北面,隔一條道,是八小隊的隊部。這所學校,扎根、生長在村民住戶之中。
學校的原址,是兩戶人家的宅院。1948年12月12日,伴著遼沈戰(zhàn)役勝利的鑼鼓,唐山解放了。政府有遠見,立即組織村里辦學校,讓解放后的兒童們在自家門口就可以讀書認字。村干部在五條街擇來選去,認為只有這里交通方便,房舍現(xiàn)成,安全僻靜。最后就選定了這個地方。兩戶人家,是哥倆分家而成,祖輩在這里居住,日子殷實,人丁興旺,置房買地。他們覺得,除去幾代人辛苦勞作,勤儉持家之外,這里地勢北高南低,北有大門,南有小門,東西各開側門,四通八達,順風順水,院里還有大槐樹遮陰,風水在這里駐留,也是一個根本原因。他們極不愿意離開這里。但知道是村里辦學校,他們沒用村干部多費口舌,就痛快答應了。兩戶人家,十來口人,攙著老人,抱著孩子,拉著家什,搬到了大街一戶原地主的宅院。
這不足為奇。這個村的文化傳統(tǒng),就是重視教育。在鄉(xiāng)親們的認知里,孩子上學,接受教育,高于一切,這是全村的風水,是最大的風水。自家的風水,較之全村孩子們的教育,微不足道。這個村莊,建設有六百年了,村里百姓,是從什么時候崇尚教育,把教育看作是一種神圣的事業(yè),不得而知。對教育,對教師,對上學的人,村民們好像有天生的敬畏。
于是,兩個院子中間的院墻拆掉,東西打通,拆走里邊的隔斷,平整好院子,拼湊、置辦些桌椅,就有了這所學校。院子中間,兩棵一摟多粗的大槐樹,被留了下來,一年四季,搖動著生機。每年盛夏,孩子們可盡情享受陰涼。
二
父親,是這所學校的第一任教師,沒有校長,父親的工作證上,寫著主任教員。
1948年到1962年,38歲到50歲的壯年時期,父親全部奉獻給了學校,奉獻給了村里的后生。他16歲外出謀生,去過東北,到過西北,也曾就職冀南、海濱,但他思念著故鄉(xiāng),惦記著爺爺奶奶,1948年,他毅然決然地回到鄉(xiāng)親們的懷抱。沒有懸念地成了村里最高的文化人。政府按照啟用舊知識分子的政策,立時把他安排到學校。從此,他夙夜在公,把在外邊20多年積累的知識,全部獻給村里在學校上學的兒童,把半生的仁道禮儀、人生經驗,傳授給了鄉(xiāng)親們的后代。每月掙三十幾元工資,有時掙幾十斤小米。而土改時家里分到的十幾畝土地的春種秋收,就全部壓在了母親瘦弱的身上。這是母親到了晚年,渾身疼痛,最后癱到在炕上,兩年不能自理的直接原因。
其實,父親只上過三冬私塾,他的大部分知識,是他從外地謀生時不斷學習的結果。
后來大學畢業(yè),被提拔為廳級干部的父親的一個小學學生,曾幾次和我說過:“你們那兒的大爺,并不是文化有多高,他能夠教出好學生的全部奧秘,就是責任心強!”都是本家,論輩分,他叫我父親大爺。平時,我們有相聚。他覺得稱我父親大爺更顯親近。
和父親共事的,是從外縣調過來的一個姓王的老師。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生育旺盛,村里的學齡兒童不少,老師遠遠不夠。小學是四個年級。他們兩個,就擔負起四個年級的全部教學和管理任務?,F(xiàn)在不可想象,不知是那時因為老師奇缺,教育主管部門的發(fā)明,還是父親和王老師二人的創(chuàng)造,他們采取的方式是復式教學。一個教室,分坐兩個年級的學生。先給一個年級講課,另一個年級預習或做作業(yè)。一半時間后,再給這個年級學生講課,先頭的那個年級學生復習或做作業(yè)。每課如此,每天如此。人是偉大的,是可塑的,經過細致工作,是可馴服的。一群不諳世事的玩童,需要多大的定力,才能夠專下心來,不聽老師給另一個班講授不同的內容,而按照老師的要求做自己的作業(yè)呢?這也可想見,父親和王老師,每天的工作,是需要付出怎樣的耐心和愛心,耗費多少心血。備課、判作業(yè)、學生管理、接待家長等其他工作呢,一樣也不能落下!這也難怪,母親在晚年,每每提起父親在學校的情景,總是半嗔半怪,說父親每天長在學校,頂著星星去,戴著月亮歸,家里的香油瓶子倒了,也顧不上扶。
不止如此。百廢待興的時期,人們擁有最多的,不是房屋土地,不是雞魚肉肘,而是感恩的滿懷激情,建設祖國的一腔熱血。王老師從灤縣轉來,就是這樣。他帶來的,只有妻子、一雙兒女和隨身的幾件衣服及行李被褥,還有,就是一個決心,為剛剛獲得解放的鄉(xiāng)親們子女的教育做出貢獻的決心。但是,一家四口,必須要有個炕頭,有盤鍋灶??!父親二話沒說,也沒有和母親商量,就將我家的兩間東廂房騰出來,供王老師一家四口無償居住。并且,家里的箱子板柜、鍋碗瓢盆、鋤鎬鍬耙,乃至水桶扁擔、自行車排子車,凡是我家有的,王老師一家用得著的,可以全部無償使用,根本不用和我家打招呼。這種情形,一直延續(xù)了七年,直到王老師的一雙兒女大了,擠在一起實在不便,他家在村里批了一塊宅基地,蓋上新房為止。這七年,我的二哥、三哥都大了,我們的三間草房根本不夠住,但父親也沒有讓他們搬走。我想,父母的與人為善是一方面,對村里教育和老師的尊重,是更重要的原因。本來,欺生,對外鄉(xiāng)人的排斥,是傳統(tǒng)農耕文化的陋習,但以父親為代表的村里鄉(xiāng)親,對王老師一家人的到來,恰恰相反。
三
我背上書包,走進學校的時候,父親已經不再是村里學校的老師了。一次社會的變革,讓他離開熟悉的課堂,離開心愛的學生,走上了田野,徹底回歸成了一個農民,盡管他一生沒有從事過體力勞動,沒有種過地。這時,學校學生增多,老師也已經增加到五六個人,結束了復式班的歷史。幸運的是,我的班主任老師,恰好是父親教書時的學生,她叫趙淑蘭,教我們數(shù)學、語文。她和另外兩個父親的學生,高中畢業(yè)后又回到村里,一塊當了民辦教師。她們穿著整齊,一絲不茍,每天嚴肅。我從她們身上,仿佛又看到了父親教書時的影子。但我是一個調皮的學生,也是一個好出風頭、好挑老師瑕疵的學生,也可能因她們曾是我父親學生,我有天然的優(yōu)越或逞強的因素,我總好給老師出難題。最難堪的,當然是班主任老師。我經常在她講到一半的時候,突然舉手,指出她講錯了。有時,她是真講錯了,同著一班學生,臉通紅通紅。她個子高,走路時,經常背著手,上身有些輕微晃動。又因她在家行二,我就給她起了個外號叫二晃。立時在全校傳開。她知道后,氣得在辦公室偷偷淚。為了安全,夏天里,學校不讓學生到水坑里玩水嬉戲,但我?guī)е^違背。
她氣得實在沒法,就和我說;“你再不老實,我就告訴我大爺去!”她叫我父親大爺。
父親職業(yè)的習慣,平時不怒自威,我很怕他。聽到老師這樣說,我立時改變態(tài)度,認錯,連說,老師我不了,馬上改正,千萬千萬別告訴我爸。她笑了??蛇^后,我還是沒改?,F(xiàn)在想起來,老師對我滿心的愛護,滿懷的包容,而我,一次次讓老師難堪,生氣。真是愧對了老師。她們當年上小學時,一定不會讓父親生氣。
父親的三個學生,三個姓趙的女老師,為了我們,都錯過了最佳的婚嫁年齡。直到1976年地震,她們才在市里找了對象,但都是妻子震亡的男人。而這時,她們都是快四十歲的老姑娘了。
老師辦公室的窗臺上,放著一個類似喇叭口的鈴鐺,鑄銅,木把。上課時間到了,校長拿起鈴鐺,走出辦公室門口,左右搖晃,丁零零,丁零零,在校園里奔跑打鬧的學生,立即跑向各自的教室。45分鐘到了,校長又拿起鈴鐺,丁零零,丁零零,各個教室門口,小學生們又像蜜蜂一樣飛出教室。老師們,手拿教案,也按著鈴聲,出入教室。每天如此,秩序井然。
一二百名學生,上學放學,沒有家長接送。上午、下午最后一節(jié)課下課的鈴聲一響,學生們就蜂擁著奔向校門口,或單獨或結伴,相互招呼著往家里跑。有下地回來的農民,就把肩上的家具戳在地上,抿嘴笑看學生們離開校園,往家跑去??吹嚼蠋焸兂鰜?,就趙老師、王老師地打招呼著,滿臉的崇敬。學校規(guī)模很小,校園極其簡陋,但在村人的眼中,這是村里的最高學府,是文化人最多的地方,是最偉大最神圣的地方。這里醞釀著鄉(xiāng)親們的希望,孕育著孩子們的未來。
一周里,我們總要上三四節(jié)體育課。兼體育課的是位男老師,叫趙爾生,他曾和我父親一塊教書,我叫大叔。他非常嚴肅,說話聲音大,看著很兇,但我們都愿意上他的課。他教我們稍息立正起步走,教我們打籃球,打乒乓球,還有跳高跳遠。學校沒有專門的操場,體育課,借助第八生產小隊的積肥場,平時,積肥場用得不多。在這個有三分地的場地中,我們恣意著戶外活動的天性,看來往行人,還可以聽到牛馬的叫聲,可以扒到豬圈墻邊,看幾頭肥豬如何打架,聞到豬糞的臭味。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有接力的,是有感召力的。初中,我也是在這個學校。教我們的三個老師,一水的老三屆高中畢業(yè)生,都是父親小學的學生。他們是省重點車軸山中學寶塔班的尖子生,還有三四個月,就迎來高考,他們即將成為某個大學的學生。但眾所周知的原因,高考中斷了,他們回到村里,當了我們的初中老師。他們學業(yè)的坎坷,給我們帶來了幸運。一個教語文、政治,一個教數(shù)學,一個教物理、化學,三個人,把我們初中的全部主要課程承包了。我們得天獨厚,大開眼界,我們學到了當時最新的初中知識。因為他們是父親的學生,對我關照有加,我聽他們講課,感到格外親切。別的村的學生,都羨慕我們有車軸山高中畢業(yè)的老師。
他們的命運可就完全不一樣了。數(shù)學老師,不,不,應該稱為數(shù)學天才,被震魔奪去了生命,和他一起走的,還有他的妻子和五歲的女兒;語文老師,被縣委調去,后長期任職鄉(xiāng)鎮(zhèn)領導,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獻出了畢生才華;理化老師,最是欣慰,他在車軸山正式教師的崗位上考上大學,帶薪讀書,畢業(yè)后,分配到一特大型國企,不斷升遷,直到企業(yè)的黨委書記,位于高干系列。
父親沒有直接教過我,但我的小學、初中老師,大半都是他教過的學生。通過他們,我覺得我的血液中,流淌著父親的教養(yǎng),父親的信仰,父親敬天愛人的情懷。如今,我的小學老師,和父親一樣,已經作古。而我的兩位初中老師健在,都是近八十歲的老人了。我祝福二位老師,健康長壽!
四
在那場震驚世界的大地震中,父親擔任第一任教師的學校,由兩家富裕人家宅院改造成的學校,我上小學、讀初中的學校,被夷為平地。但那兩棵大樹沒倒,村里人崇尚教育、將子孫改變命運的希望寄托在教育的信心和理念沒倒,這已經在全村百姓的心中扎下了根,如同盤根錯節(jié)的兩棵大樹,從大地的深處汲取營養(yǎng),任何力量不能撼動。鄉(xiāng)親們在掩埋好震亡的親人,著手重建家園的第一時間,又建起了新的學校。新的校址,選在距原來學校只有一道相隔的對面,紅磚到頂,大門朝南。這里,是村莊的福地,響徹著26年的朗朗書聲,原有的風水猶存。村里在學校北側,專門開辟了操場,自制了半場藍球場地,用水泥砌筑了乒乓球臺子。比以前的學校更寬敞,功能更齊備了。
偶然中有必然,巧合中顯規(guī)律。沒有想到的是,高中畢業(yè)兩年后的我,榮幸地成了學校的一名民辦教師,擔任初中的語文和政治課。這時,我已經在地市級報刊上發(fā)表了十幾篇文學作品,是公社的總校長“欽點”,讓我加入民辦教師隊伍,接過當年父親和父親的學生手中的粉筆。我初中畢業(yè)后,適逢教育政策調整,上高中,由原來的單一推薦,調整為推薦和考試相結合。我以全工委(后來恢復叫鎮(zhèn))第三的高分,被車軸山中學錄取。這是我能夠被公社總校長看中,被鄉(xiāng)親們認可的必要條件。村里給全工分,每月還可享受六元補貼。這是那個時期農村回鄉(xiāng)知識青年最好的的待遇之一。父親那時健在,他深情地看著我,只說了一句:“好好干吧,為了鄉(xiāng)親們!”
一年半以后,國家恢復高考,我考上了師范學校,離開了我讀小學、初中,又擔任過民辦教師的村學校。但學校仍然矗立在村莊的北面,村里的小學生、初中生,每天仍坐滿各間教室,傳出朗朗的讀書聲。鎮(zhèn)政府調來新的老師,村里又選拔優(yōu)秀的高中生,補充到學校。他們繼續(xù)鋪就著下一代的希望。
日月如梭,彈指之間,我外出工作三十多年,如今已經步入退休人員行列。經?;卮澹瑢ふ耶斈甑拿篮?,也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學生急劇減少,好多農村學校合并或撤銷。但我們村的學校仍在,大門改為朝西了,每天中午和晚上,學校門口聚焦著接孩子的家長們。
70多年,我們村的學校幾經滄桑,就像土炕一樣承載著鄉(xiāng)親們的夢想,就像土地一樣鋪展著鄉(xiāng)親們的希冀。70多年里,啟蒙在這里的學生,有的上了唐山一中,有的上了車軸山中學,有的上了唐山八路,有的上了唐山女中。他們之中,有多少考上大中專院校,成為高干、大學教授、部隊首長和各個領域的建設人才,沒有統(tǒng)計。但有一條是不能改變的,他們都是這個村莊的人,都是從這個學校出去的人,以后,還將有很多很多人,從這所學校走出去,奔赴祖國需要的地方!
這是我們村百姓心中不滅的圖騰。(20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