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楓】訪焦作張昺祠(隨筆)
周末上午,與長坤兄驅(qū)車前往焦作市中站區(qū)府城辦事處北朱村參訪張昺祠。
張昺祠在北朱村還是多年前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信息,當(dāng)時就有參訪的念頭,只是一直未能實現(xiàn)。今年九月初,曾前往該村趕會,由于時間緊張,沒有到祠堂看看。念念不忘,終有回響,今天終于實現(xiàn)了夙愿。
熟悉明史的人或許對張昺不陌生。張昺(公元1358—1399年),澤州人(今晉城澤州縣高都鎮(zhèn)嶺上村人)。他少年聰慧好學(xué),洪武年間歷任工部侍郎和刑部侍郎。據(jù)《河內(nèi)縣志》記載,洪武二十八年,張昺到河南懷慶府督查河務(wù),他勤政樸實,愛民如子。
1398年,朱元璋駕崩。因太子朱標(biāo)1392年病卒,太孫朱允炆繼位,因年號為建文,后世也稱建文帝。朱允炆的各位皇叔藩王手握重兵、擅權(quán)跋扈,對皇位威脅極大,為了控制諸藩王的勢力,朝廷決定進行削藩。遂派張昺出任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受朱允炆密旨,監(jiān)視燕王朱棣。后因張信告密而被殺。
《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三十里的記述較為詳備:
張昺,澤州人。洪武中,以人材累官工部右侍郎。謝貴者,不知所自起,歷官河南衛(wèi)指揮僉事。建文初,廷臣議削燕,更置守臣。乃以昺為北平布政使,貴為都指揮使,并受密命。時燕王稱疾久不出,二人知其必有變,乃部署在城七衛(wèi)及屯田軍士,列九門防守,將執(zhí)王。昺庫吏李友直預(yù)知其謀,密以告王,王遂得為備。建文元年七月六日,朝廷遣人逮燕府官校。王偽縛官校置廷中,將付使者。紿昺、貴入,至端禮門,為伏兵所執(zhí),俱不屈死。
燕將張玉、朱能等帥勇士攻九門,克其八,獨西直門不下。都指揮彭二躍馬呼市中曰:“燕王反,從我殺賊者賞!”集兵千余人,將攻燕府。會燕健士從府中出,格殺二,兵遂散,盡奪九門。
初,昺被殺,喪得還?!熬鸽y”后,出昺尸焚之,家人及近戚皆死。
張昺和謝貴原本是奉命來擒拿燕王的,只因張信提前通風(fēng)報信,讓燕王早設(shè)下計謀請他們?nèi)氘Y,因而失敗。然而,縱觀張昺在北平一年多的經(jīng)營,他對朱允炆可謂忠心耿耿,即使最后中計被俘,他仍沒有屈服。張昺雖然是一介文官,但絕對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史載,張昺被害時義正言辭“吾寧可斷頭死,也不做易主之臣!”張昺被遇難時,年僅42歲。當(dāng)天,朱棣的大軍沖入北平布政司衙門,張昺的家人幾乎全部被殺,只有一個小兒子趁亂逃了出來,算是為張昺保留了血脈。
張昺死后,尸體沒有運回老家澤州,靖難之役后,才將張昺的尸體火化。張昺的后人為躲避朱棣的追殺,遷移到現(xiàn)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qū)北朱村,該村有張昺的衣冠冢。
當(dāng)天我倆趕到北朱村時,臨近中午。在該村主大街往西,見丁字路口再往南,然后西行不遠(yuǎn)就來到了張昺祠前。
下了車,映入眼簾的是臨近路邊矗立一高大迎門墻,紅墻黃瓦,看上去有些年頭了。迎門墻北邊就是祠堂大門。三開間大門為青磚灰瓦,比較簡樸,遠(yuǎn)沒有周邊的民居氣派。門柱上鐫刻有對聯(lián),道是:忠心明日月一代綱常,烈氣動山河千年爼豆。俎豆,典出《論語·衛(wèi)靈公》和《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指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后引申為祭祀和崇奉之意。門頭上邊是書有“張忠烈公祠”的木匾,黑底金字,莊重肅穆;屋檐下掛著四只紅燈籠,在藍天的映襯下格外醒目。大門西側(cè)是塊省文保碑,碑正中刻有“張昺祠”三個隸書大字。本想著進祠堂拜謁,不料鐵將軍把門。
問了西鄰一位在家門口小菜園干活的村婦,村婦說今天農(nóng)歷十一月初一,上午祠堂開門了,估計值守的這會回家吃飯了。她沒有鑰匙。哦,原來是這樣,有點小遺憾。逗留了片刻,倆人在祠堂前拍了幾張照片后便返回了。
古人云,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貋淼穆飞?,我與長坤兄又聊起了張昺及靖難之役。據(jù)說后來,張昺先后得到了明惠帝(建文帝)、明仁宗、明英宗、明神宗、弘光帝五位帝王的追封。事實證明,張昺的忠烈,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也值得后人敬仰和褒揚。
2024-12-01